玉成窑文人系列——“海派大师”任伯年

粤湘源 13 0



  任伯年 蕉荫纳凉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成窑文人系列——“海派大师”任伯年

  任伯年

  任伯年(1840-1896年),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长、任渭长、任预)之中,成就最为突出。

  据《吴昌硕回忆录》记载,任伯年曾放下画笔,痴迷于紫砂陶刻,时间长达两年之久。郑逸梅在《小阳秋》里记载了任伯年在上海三牌楼附近居住时的一段趣事:邻有张紫云者,善以紫砂抟为鸦片烟斗,时称紫云斗,价值绝高。伯年见之,忽有触发,罗制佳质紫砂,作为茗壶酒瓯,以及种种器皿,镌书若画款于其上,更捏塑其尊人一像,高三四尺,须眉衣褶,备极工致。日日从事于此,画事为废,致断粮无以为炊。妻怒,尽举案头所有而掷之地。碎裂不复成器。谨克保存者,即翁像一具耳。这位张姓老人,应该算得上一位高邻了。任伯年在这位高邻的耳濡目染下,兼习紫砂,且有佳作传世。

  任伯年 紫砂泥塑任淞云小像 西泠印社2012春拍

  据说,任妻曾将其案头的紫砂小品全都掷地而砸,只有他父亲的这尊小像幸免于难。《任父小像》最早影印发表于1939年《任伯年百年纪念册》的扉页,并且数次作为任伯年纪念展的展品之一,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件小像在展览广告中居于首要的位置,且作为1928年《美术界》杂志的封面,就可以猜想民国人对它的重视程度和好奇之心。我而观其小像,像是看一个孤独的老人,它的神情里充满了天下父亲的苦难气息。

  任伯年爱好壶艺,制壶自题铭文、作画并刻。《紫砂印象》中收录了三件任伯年的作品,一件是伯年款花盆。虽是花盆,然形体典雅端庄,上侈下敛,收放有度。盆身精刻石头一块,左上题铭“袖中东海,伯年”。铭文来自宋代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我携此石归,袖中藏东海”,作者以画、字结合体现诗意,可谓精妙绝伦,刻工刀法老练,潇洒秀逸,可见他在壶艺上的功力非凡。

  任伯年 紫砂花盆

  另一件伯年款笔筒盆据说“于九十年代发现于宁波慈城一居民家中”,“盆上所刻‘鳜鱼果蔬图’线条笔法与任伯年画风一致”(见浙江省博物馆编《紫砂印象》)。此盆左上题铭“己卯仲春之吉,伯年”,应是任伯年作于1879年的作品。此书还收有一件伯年款石纹笔筒,其刻工书画与前两件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 任伯年刻玉成窑花盆

  上海博物馆收藏类似玉成窑任伯年款瓢瓜壶。藏家杨君康曾经介绍此壶于2005年11月5日《新民晚报》,原文如下:

  任伯年题东石“石瓢”壶

  自从金山僧供春用紫砂制作茶壶,深得文人雅士喜好以来,宜兴可说是高手辈出。清中后期至民初,一些非宜兴籍的人也加入了制壶行列,王东石就是其中佼佼者。

  资料记载王东石是浙江人,喜用黄泥制作小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紫砂热以来,出了不计其数的图册,很多图册都收进他制作的“博浪锥”壶及“石铫”壶图片。从壶名到茶壶形状,都可以看出他知识之丰富,构思的奇谲及功力非凡。

  笔者藏有王东石制“石瓢”壶一把,壶作瓠状,高80毫米、嘴到把长134毫米,壶身刻“石瓢”两字,落款为“光绪己卯(1879年)仲冬伯年书东石制”,流畅,率真,一看就知是任伯年的字。壶底盖篆字“白岭山房”印。

  这壶有两处与众不同,第一,壶盖为双层,中空。双层比单层难做得多。《宜兴茶壶精品录》一书载有“柳瓢”壶图,与“石瓢”壶形状大体相仿,壶盖却是实心;第二,壶把为三叉,与一般壶把为圆弧不同,与“柳瓢”壶把微微下塌也不同,它有点上翘,这就增加了茶壶的稳定感。

  “石瓢”壶通体光滑,有人戏称好比小孩屁股,可见制作精良。

  王东石活动在同治、光绪年间,有一段时间在海派画家胡公寿家里制壶。胡公寿与任伯年关系密切,经常往来。任伯年也喜欢紫砂壶,而且自己还制作了一把,在胡公寿家里,应王东石之邀,在壶身上题词,应是极其自然的事。

  笔者曾将此壶带给宜兴紫砂壶博物馆前馆长时顺华先生看,他赞这是把好壶。高级工艺师凌锡苟将壶里里外外仔细看个够后说:“这把壶做得好,但做法与宜兴人不同(这与王东石非宜兴籍暗合),他还说壶把这么做,还是第一次见。

  从壶内茶垢看,已有些年头了。

  王东石虽不及陈鸣远、杨彭年等大师名声大,但壶随字贵,这把壶因大画家任伯年题词而显得珍贵。

  据卖家杨君康先生介绍,他的外公何子言为清末进士,民国时任沪杭铁路局长,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董事长,与赵四小姐极为熟悉,因为何初任赵四小姐父亲秘书(赵为津浦铁路局长),石瓢壶是何子言喝茶用具。

  清光绪5年 玉成窑任伯年款瓢瓜壶

  此器段泥为胎,砂质较粗,壶身似瓢,造型特殊。短流,嵌盖坡顶,顶端挖二孔为钮,壶把为三叉式。从盖顶至壶底饰一十字形粗线,浑然一体。整器简而不陋,平而不俗,且以壶身的铭文书法最引人注目,铭文曰:“石瓢。光绪己卯仲冬伯年书,东石制。”乃是王东石与任伯年合作之器。壶式以瓢瓜为本,盖顶凿有互通的三孔,以便提挈,孔缘故作斑驳状,模拟瓜蔓截面,设气孔。壶把作三叉式,曲度微妙,应系得自「东坡提梁壶」的灵感。全器形制前所未见,乍看似是标新立异,尤其壶盖无钮,甚难提挈,其实此壶的设计,实发前贤所未见,原来此壶的持用需采「握壶式」,将食指伸入把圈内,拇指压住壶盖,余三指扣住壶底,天寒袖薄之际,江南文人以手握壶,以口就壶嘴吮茶,即事茗君,又充暖炉,岂不快哉!

  清晚期 任伯年刻玉成窑方盆

  此器型呈四方,犄角圆弧,盆体高耸,底承犴门,胎土厚实。器表一侧镌刻太白醉酒图式,署款“任颐”,刀法利落,笔致极佳,整体气韵素雅简洁。

  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说:“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任伯年留在宁波最好的,也是世所罕见的一件紫砂人物作品”。

  微信号:39194342

  欣赏美壶,请长按指纹识别下图二维码!

标签: #任伯年 #紫砂 #石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