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窑文人系列——海派翘楚,“横云三绝”

粤湘源 13 0



  胡

玉成窑文人系列——海派翘楚,“横云三绝”

  公

  寿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有“三胡”蜚声沪上:一个是“红顶商人”胡雪岩,

  有一个是上海滩名妓胡宝玉,

  还有一个是海上画派代表人物胡公寿,

  当时的《瀛儒杂志》将这三位名人合称为“海上三胡”。

  由此不难看出胡公寿在海上画坛不可取代的领袖地位。19世纪70年代,《申报》上曾这样评价胡公寿,称其画“天骨开张,笔势超纵”,使乞画者“踵趾相属”,成为“以书画噪遐尔者”。

  1823年出生于华亭的胡公寿,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考中,于是弃而学画。只身一人闯荡上海时,一无所有,幸得朋友毛树徽帮助,才得以立足。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他就已经相当有名。翻开当时的任何一本笔记,只要提到书画家,就必定有胡公寿的名字,且对他推崇备至。

  《海上墨林》记载他“江浙名士无不倾服,谓三百年来无此作也。”张鸣珂也认为“公寿、伯年最为杰出。”有人作《论书》二绝,评论当时的知名书家、其一云“横云山民擅三绝,一缣倭国价连城。可怜书法空当代,竟被丹青盛名掩。”胡公寿的诗书画被称为“横云三绝”,润笔之资累万。

  所谓“一缣倭国价连城”说的是在上海画家与日本人的交往中,胡公寿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当时日本人是上海画坛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不仅买画,也结交当时的知名画家,甚至拜师学艺。而胡公寿就受到日本人的大力推崇,被视为画坛权威。几乎所有到上海的日本人都会想办法拜访胡公寿,并以拥有他的画为荣,“日本人东归,辄以得其胡公寿尺幅为韵事。”

  清末,一批江南文人陆续来到上海。胡公寿与他们谈书论画,诗酒唱酬,引为同道。他们互相钦慕,颇有文人倜傥旷达的雅趣。杨伯润有诗云“横云夙抱经济才,老骥伏杨真堪哀。即今书画压时史,此是先生之末枝。”绘画并不是他的全部才能,虽然画名卓著,收入丰厚,但他“盖视身外物澹如,世人亦不甚识其高节也”。

  与胡公寿交往甚密的,还有张鸣珂、胡震等文人雅士,他们无不保持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境界。相比其中很多人因环境动荡而遭逢的不幸,胡公寿无疑是幸运的,他从一个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逐渐成为海派画坛中的名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境遇。

  胡公寿于江、浙名士无不倾服。 诗书画的结合是胡公寿作品的一个特点。书法出入颜真卿(鲁公)、李邕(北海)之间,独具体势,但为画名所掩。工画山水,运笔浑厚,墨气淋漓,得董源、米芾神韵;花木竹石,取法于陈淳;尤喜画梅,老干繁枝,笔力雄健,墨彩焕发,得力于书法。当时与任颐、虚谷等齐名沪上,日本人士尤爱重之。咸丰十一年(1861年)避乱,寓居上海,卖画自给。诗宗少陵,清健遵练。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海派绘画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作品只有落款而没有题画诗。胡公寿的题画诗则内容多样,有的以诗言志,有的与画相配合,意境深远,有的则涉及画法画理。胡公寿的绘画较多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特别是松江画派的传统,但同时也蕴含日后成为典型海派画风的诸多因素。他的作品长于水墨,有时略施淡彩,比任伯年等人的设色作品更为简洁雅润,富有文人画的气质。

  —

  清 日岭山馆款胡公寿刻画小罐

  鉴赏完胡公寿的书画,我们肯定还会把他和玉成窑联系到一起,自然而然也会想到紫砂与文人的诸多雅事。玉成窑的产生是伴随着文人赏壶的时代之风,一代书法大家梅调鼎与当时的制壶名家、书画名家以类似雅集的形式,做书画、赏佳壶。当时有多位书画金石家参与,胡公寿就是其中一位。

  —

  清 胡公寿画陈山农刻玉成窑紫砂盆

  这件紫砂盆是胡公寿与陈山农合作之物,其上为胡公寿所画沈周供石小图。由胡公寿绘并题字。陈山农铭刻。灵石,盘曲旋叠。颇有古意。加之陈山农的刀笔纵横,体现了晚清文人所追求的金石趣味。

  —

  胡公寿铭 何心舟制 东坡石铫提梁壶

  而此件提梁壶造型别致,壶身扁圆状,整体作瓜形而无棱,一弯嘴,高架三叉提梁相交于壶体上方,如瓜之藤蔓,自然交叠,曲中有直,圆中寓方。一提梁与壶身相接处钤篆体阳文“心舟”印款。盖口契合严密,圆盖置瓜蒂形纽,纽下部置气孔,纽形设计生动且便提携,盖内钤篆印“心舟”,与提梁处钤印同。壶身一侧光素,一侧胡公寿题铭文,字字俊秀可观。

  —

  清 胡公寿刻紫砂壶

  而与上件想比,此件在铭文基础上,又摹板桥道人劲竹图。刻绘风格与胡公寿作画风格同出一辙,风格雄健浑厚,焕发着独特的文人风味。由此可见,由胡公寿等书画文人的参与,为紫砂器题词作画,所刻词句切器、切题,隽永秀丽,美不胜收。紫砂器造工又精妙简巧,可与美玉媲美,均具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促成了玉成窑墨宝紫砂走向了又一个历史性的紫砂巅峰时期。

标签: #胡公寿 #文人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