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的皇后——珐琅彩

粤湘源 13 0



  全文共1616字,图片12张,阅读需3分钟。

瓷器中的皇后——珐琅彩

  喜欢瓷器的藏友们都知道,瓷器中最贵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珐琅彩,珐琅彩高贵,一出生就是宫廷制作,自带皇家气质,珐琅彩是瓷器中最神秘的一类,自诞生以来的200年之内,一直仅供皇家专用,从未出宫,那它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发展呢?又是怎样的魅力让多位皇帝爱不释手?

  珐琅彩

  一、珐琅彩是什么?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属于釉上彩瓷,制作工序复杂,烧制讲究、要求严格,皇帝亲自过问,需要先在景德镇烧好素胎,挑好精品,送到北京,由宫廷画师绘上珐琅彩,重新二次烧造。烧造地点有三处:一处为故宫内的如意馆;一处为颐和园;一处为怡亲王府。

  佳逸茶具 | 瓷器中的皇后——珐琅彩

  二、珐琅彩的历史与发展

  在明清彩瓷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朝,盛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是宫廷御用陶瓷艺术品,民间没有烧制。道光年间记载有四百多件珐琅彩。世界各地博物馆珐琅彩原创均属清宫。珐琅彩对康雍乾三朝的彩瓷起了一个开拓示范的作用,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

  1、康熙珐琅彩

  珐琅彩是外来名字,珐琅这个词语是从法语中传过来的,相传在明朝时期画珐琅这门技巧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并没有引起宫廷的注意,影响非常有限。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珐琅彩在北京的皇宫烧制成功,这也是珐琅彩在中国诞生之时,珐琅彩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金属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使珐琅彩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我们在瓷器上展现了西方人用同样的彩料不能展现的一门艺术。

  康熙珐琅彩的特征:仿铜胎画珐琅,所有的地方都涂上珐琅彩料,没有留白底,没有体现瓷器的特征;款制都写“康熙御制”;图案一般都追求左右对称。

  2、雍正珐琅彩

  雍正时期,珐琅彩有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脱离铜胎画珐琅对瓷胎画珐琅的影响,留有大量的白底,让珐琅彩更加像瓷器,图像也没那么对称了,雍正六年,国产珐琅料试制成功,而且颜色比进口的还要丰富,提高了珐琅彩的质量,雍正珐琅彩还开创了诗、书、画的先河。珐琅彩底款由“康熙御制”改为“雍正年制”,也有少量瓷器落“雍正御制”的款,雍正珐琅彩是色底与白底共存,几乎是一半一半,表明了在珐琅彩的制作中,皇帝的监控能力在减弱。

  3、乾隆珐琅彩

  到了乾隆时期,御制的就非常罕见了,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几乎完全抛弃了色底,已经感觉到了白瓷画珐琅带来的乐趣,乾隆在诗、书、画风格珐琅彩的影响下加入了西洋色彩,从内容到技法追求洋味,乾隆好大喜功,珐琅彩也趋向于繁缛。

  4、清末民初珐琅彩

  据大量的史料证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珐琅彩开始流出宫外,由于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很多王公贵族将其抵押、典当,就使得更多的人看到了珐琅彩,故宫的前身叫古物陈列所,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在古物陈列所公开展出了珐琅彩。之后就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珐琅彩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三、珐琅彩的收藏

  由于珐琅彩从入宫开始就没有走出宫廷一步,是唯一的宫廷御用艺术品,这也导致民间对它一无所知,珐琅彩由于是在故宫大内烧造,品种、产量都非常少,在民国革命以前,几乎没有人见过,只有皇家的人能见着,珐琅彩在收藏中极难碰到。

  2006年,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当时的成交价为1亿5千万,一只碗就值这么多钱,这确实让人感到惊讶,但这也让人体会到了珐琅彩瓷器的弥足珍贵。

  古珐琅彩的特点:1、数量稀少(宫廷烧造,皇家御用);2、少有重复(素胎入宫时,都由画师自由选择画稿,因此每件珐琅彩的画稿都不同);3、图案经典(选最好的素胚,不愿意做实验,每一幅图案都是经典)4并无“古月轩”署名(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在传世的珐琅彩中,并没看到“古月轩”署名)。

  珐琅彩,艳而不俗的高贵,厚重的玻璃质感,艳而不妖,立体感极强,颜色饱和度高,色种繁多,从康熙的色浓庄重到雍正的清淡素雅,再到乾隆时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是瓷器行列中的贵妃,甚至是皇后,因为它的确高贵华丽,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

标签: #瓷器 #珐琅彩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