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茶修生,用音乐养性,琴这回事儿

粤湘源 11 0



  阳光,悄悄的洒在了空气中。静静的座在藤椅上,慢慢轻摇。石桌上冒起了一圈圈雾气,水快沸腾了。

用茶修生,用音乐养性,琴这回事儿

  人生似茶,总带有那么一丝苦涩。它需要细细的品,越到后面越能体会到它的香醇。就像好的音乐不但能疗伤,还能修身养性。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艺人之琴师

  说起古琴,许多人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中见过,尤其是在《赤壁》中,周润发的一曲《幽兰》让整部电影的基调更加古典而平和。这项起源于伏羲,在盛唐时代走向巅峰的乐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中国古代诗词有许多与琴有关,比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琴,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象征。

  然而,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真正听过名家演奏,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的王文广老师。初次见到王老,或许你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王老师来就应该和古琴这样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你会被这位古琴演奏家所散发出的气韵所打动。而一旦你与他开始交谈,更会为他举手投足之间透露出来的优雅所动容,也会被他流畅的古琴技法所震撼。这时候,你会明白,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相连的,就如同王老和他的古琴一样。

  初听已倾心

  对于古琴,王老师并不是从小就熟知。相反,小时候的王老师并不知古琴所谓何物,不知其貌,也不知其音,对于古琴更是没有一点儿了解。“最早听到琴曲的时候是在1976年,当时是在广播里听到的,初听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是古琴曲,只是觉得好听。”王老的嘴角轻轻上扬,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而漫长的故事。

  在王老的记忆中,他小时候的那个年代耳边环绕的一直是《梅花三弄》,那时候科技尚未发达,听琴曲只能通过广播。“可能是因为江青喜欢《梅花三弄》,所以当时广播里播放的好像始终都是这首曲子。”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享受琴曲的人并不多,王老却是对古琴一听倾心。从那时起,琴曲便深深的存在了王老的记忆中。

  发奋学古琴

  2006年,已经不惑之年的王老遇到了知己同时又是恩师的郎建国老师。“古琴这种乐器,大多数人从小就开始学,而我当时已经四十多岁,我不确定自己该不该学,能不能把它学好。”面对倾心已久的古琴,当时的王老也犹豫不决。“但是郎建国老师一直鼓励我学琴,也是在他的鼓励下,我才能坚持到今天。”王老真诚的说道。

  热爱并传承

  学琴学的精了,王老也开始当起了古琴老师,抽着周末时间教别人弹琴。“古琴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琴棋书画中,唯有古琴成长缓慢。以前经济发展不好古琴不被太多人重视。现在,经济发展了,古琴也随着经济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王老的学生中有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人才,他们像当年的王老一样年轻,也如当年王老一样倾心古琴。

  “中国的古琴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精髓,它博大精深,不仅仅要求一个人有指上功夫,还要有弦外之音以及更多的领略,吸收中国文化的营养,提高自身文化内涵,其实,这对人本身的成长也有着很大的意义。”在王老看来,古琴的魅力,将在更多年轻人的手上绽放。近年来,王老也受邀参与众多雅集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屡有斩获。但低调谦虚的王老却说:“我不一定弹得有多好,但大家给我的掌声和赞美已经让我足够满足。”

  很多人都在不停的寻找幸福和安逸。或许,在王老眼中,幸福就是一听古琴便倾心,安逸就是从此古琴伴余生。如果说是古琴带给了王老儒雅淡泊的气质,倒不如说是王老从容不迫的性格就是为古琴而生。

  琴师王文广简介

  王文广,男,1962年8月8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2001年至2003年期间修学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06年从事古琴演奏的研习,古琴启蒙老师为安徽大学郎建国老师。司琴以来专注于琴事的研习,旁门触类通达篆刻,作品多见于各路媒体,在司琴上倾心、用心,12年来先后授业于多位学生,学员分别来自不同行业。在主业之余将琴之雅事与各门类艺术交融并序,对于古琴艺术的感知起到了举一反三之用。先后参与了多档大型活动,其中有「茶青联盟」首发仪式,安徽卫视「中式生活栏目组」成立大会,开福寺安徽「最徽茶品会」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儒雅的气质,安定的神态,从容淡泊的琴风,都为与会嘉宾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标签: #古琴 #王老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