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的茶修者,对于泡茶的手法必定是烂熟于心的。
即使拿出一款陌生的茶品,熟练者也能通过观察,很快的确定要使用何种技法。种子班的学员们是坚定的茶修践行者,看茶泡茶自然不在话下。
但跃龙老师却说:“不要被细节裹挟,不要囿于技法之中。”
手法、力度,已不是种子班指导的核心。
未入茶修时,看到一款茶,我们会凭着心情冲泡。而在泡好·喝懂一阶课中,老师教会了我们“泡茶三度”,“注水五大手法”。
从漫无目的的冲泡,到有迹可循的方式方法,这是一大进步。
之后的我们通过练习,不断走向精微。注水手法越用越熟悉,看茶泡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行一道茶,在熟练者眼中,已变为了种种步骤的分解。
若比喻以佛学,这便是青原行思说的前两重境界: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
跃龙老师强调“不要囿于技法”,实际上是对茶修者的更高要求。
须知五大注水手法只是“方便说”,实际泡茶中,可呈现的手法、力度是有无限变数的。一旦将五大注水手法固化,实际上是放弃了深入一款茶的契机。
将技法的有形化为无形,真正的内化于心中。此时方可说是“无为和静,人茶归一”。
“看山还是山”,这是佛学中的了悟,也是茶修者的终极目标。
明霞老师在分享时回忆:上讲师班时,品鉴互评,她可以通过对同修们性格的了解,判断出每一杯茶汤是谁所泡。
用心泡出的茶汤,可以照见一个人的心性,融入那一刻的思虑,技法只是打磨“心镜”的工具。这便是“茶如其人”。
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在技法之上,更重要的是修养自己的德行与思想。
茶修种子计划,代表着茶修的最高水准,教授的内容也就相应的精深、广博。
同修们认真的学习、领悟。做出的分享,往往也有着惊人的气魄与动人的柔软。
一群能量高频的茶修者同在一间教室中,便仿佛身处茶修的森林。迎面而来,是清冽的风。
备注:本文内容来源“和静茶修”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