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于紫砂有一定了解的或是喜欢收藏的,那么对于时大彬这个名字应该毫不陌生了。一代宗师时大彬,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依旧是名声远播,其作品追求者更是数不胜数。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鹏的儿子。后又师承供春,没错就是你想到的那位第一把创作者供春。
在经过父亲与师傅的教导与传授下,自身的紫砂技艺十分娴熟精巧,后经过自己的构思与不断地练习,后总结出自身独特的制壶风格。
时大彬无论在紫砂壶的制作技艺方面还是泥料的配置、器型的构思设计、成型的技巧技法,以及自身书法都具有极深的造诣。他制出的壶可以用一句诗来说明:“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
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
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坚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壶。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
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当时茶风盛行,对壶艺要求很高。
这在紫先生看来就是那种对于自身要求极为严格、对于紫砂极其尊重的人,这样的人做出的壶才会生动,才会具有灵魂。
时大彬初始对于大品极为偏爱,几乎每把都是大壶,并且还不是一般的大,用现在的毫升来算的话,起码得有2500毫升,足以见得此壶之大了。
后来时大彬因仿古的作品极多,并且常常与当时的文人聚集一起品茶作诗,在和文人雅士的相处以及陈继儒的建议下,时大彬开始改换风格,将大壶改为小壶。
也就是陈继儒所说的,一手持壶,一手抚须吟诗,风雅顿生,岂不美哉。让时大彬开始改变,而正是这一次的变化,让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手法以及壶型大小规格都基本固定了下来,并且流传到如今。
这也是时大彬对于如今紫砂壶的贡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