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大生产时代(大出产时代2)

粤湘源 12 0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古往今来,所有的经典都是要经过时间的打磨。

紫砂壶的大生产时代(大出产时代2)

  对紫砂材质来说,泥片成型是针对其材质特点和紫砂的使用特点发展而来的,有着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这种严谨的成型方式既制约了紫砂的造型和艺术特点——紫砂器一般都以周正严谨的形式出现,也制约了紫砂的产量。所以早在雍正、乾隆时期一些手工艺人就通过在制作过程中适当地使用模具来增加产量。

  顾景舟全手工制壶

  当然,从技术上来说,纯正的紫砂难以拉胚成型, 只有加入一定成分的高岭土之后才能拉坯, 但作为陈设品的紫砂,对其透气性等物理性能的要求大大降低, 存基本保持紫砂的质感特征的前提,在泥料中掺人一定比例的高岭七没有什么不可。此外,灌浆成型这种能够大批量生产的成型方式也很适合某些现代紫砂陈设设计的产品。

  业内资深媒体人曾采访徐汉棠大师:年轻的时候那时正是大生产时期,徐老家里生了第二个儿子达明,一家嗷嗷待哺,他跟着高庄教授学了石膏翻模,自己摸索出来了用模型规整身筒,一天做16小时,做了16把壶在厂里“放卫星”,结果被顾老看见了批评一顿。几十年后,他对我说:“师傅批评的对,但是当时我要养家,一个壶1毛6分钱,不做壶我一家要饿肚子。”

  徐汉棠与家人

  请阅读这段资料,时代背景,工艺背景。徐汉棠这样顶尖高手,一天做16小时,用石膏模型,在五六十年代工艺的要求下,做了16把,在全厂“放卫星”。说明一点如果按照8小时计算,顶多就是8把,而且如果你看到过五十年代的壶那种工艺标准和现在的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接口滋泥的光滑度,一般两三下就处理完了,现在一个嘴接口过度可能需要普通工手师傅花上近一个小时甚至高手的几天时间。按照现在的工艺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顺便说一下做的壶是茄段,做壶的都懂,最简单的壶型之一。如果没有看过50年代的壶,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一天八把的数字确实容易很激动。

  再说一个,采访七老艺人王寅春的儿子王小龙,他亲口说的。王寅春在七老艺人里面是最多产,手最快的。“阳羡惜阴室王”的名号从他从艺一开始就一直享誉紫砂界。六十年代王老每天上班到单位7点钟上泥凳,5点半下班可以做两把仿古,这是紫砂厂的佳话,也是当时老艺人里面唯一能做这么快的。

  王寅春与他的徒弟们

  请体会一下,王寅春十几岁做壶,一身为养家糊口不停的做,他不像顾景舟一样只做高端,因为他有家要养,高端低端都做,数量很大,论做壶的基本功七位老艺人中可以首屈一指,当时七老艺人中公认一句话“做的好的没他快,做的快的没他好”。用现在的话是什么?效率最高!注意数量:一整天两把仿古。

  那同样是王寅春,厂里下任务给他,要他做裙花提梁:

  王寅春 裙花提梁

  这把壶王老做了2个月!就是王寅春这样的绝顶高手!做一把壶2个月!

  壶做的快还是慢,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下面说说顾景舟,顾老一辈子做壶就一个字”精“做的少,做的慢,等九十年代死的时候,套缸里面还有五十年代做的壶没去烧!那就说说顾老一辈子接过的最大的一单生意。

  顾景舟 座有兰言仿古

  ”座有兰言“一捺底仿古!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假货很多,我听周桂珍大师讲沈孝鹿这个人的时候讲到过。

  当时和七老艺人齐 名还有两个人,一个就是沈孝鹿一个是施福生,沈孝鹿手艺也是顶尖的,但是身体不好,最后没有评辅导也不怎么做壶了,抓厂里的质量关。

  四十年代,省里定做一批高档紫砂壶”全省银行第六次座谈会“当时定量是100把,当时生意不景气,想接这单的高手很多,包括王寅春,但是当时徐祖纯(汉棠、秀棠大师之父)力挺顾景舟制作。但是顾景舟是出了名的慢工,最后没办法顾景舟亲点沈孝鹿做助手两人合作这批壶,日夜赶工,历时三十多天两人最终做了110把壶,100把交给银行,5把送给徐祖纯,另外5把送给生意介绍人周先生。

  两个蜀山绝顶高手三十多天,日夜赶制了110把仿古壶,平均一人一天不到2把,因此可见前面所述王寅春一天做两把仿古在老艺人立面是顶尖的快手。这是顾景舟此生最大量集中创作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从上面三个从紫砂界顶尖的大师口中听到的往事,我们不难看出,做壶的效率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一天5把全手,且不说是否可能,至少不太符合现在的时代特点。至少现在一天做5把全手的壶是绝对卖不出去的。

标签: #紫砂 #王寅春 #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