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销量和价格的暴跌,果真是互联网冲击造成的吗?

粤湘源 14 0



  紫砂市场发展至今,可以说进入了一个低谷期。市场上紫砂壶交易价值的两极化愈发明显,紫砂整体的价值在逐渐降低。交易的档次和交易价格,在不断降低。我们来回顾一下紫砂的发展历程。

紫砂壶销量和价格的暴跌,果真是互联网冲击造成的吗?

  上世纪80年代,顾景舟等老一辈艺人的作品当时的价格一把在1000元左右。

  1993年,一把顾景舟的壶,价格上万元也不稀奇。

  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紫砂市场第一次暴跌。

  2003年-2007年,随着茶博会和各类网络论坛的兴起,紫砂成为热门收藏门类,价值逐渐恢复。

  2008年,顾景舟作品拍出156.8万,标志着紫砂价值到达一个新高度。

  2010年,顾景舟作品拍出1232万元,奠定顾景舟的价格标杆地位。市场公认了顾景舟在这一个历史时代的特殊意义,也认同了紫砂作品的价格标杆意义,成为市场导向。

  同年,有关“化工壶”,“假紫砂”的负面新闻大规模报道,不仅没有影响到紫砂的市场。反而让民众更多的了解到紫砂,各级工艺师的作品价格不断暴涨。

  2011年,互联网的发展,让紫砂交易的沟通效率提高,各类信息逐渐透明,询价,买卖更便捷。

  同时代紫砂艺师已出现分级,除了有职称的一线大师市场价格崛起,也涌现出一批被高端市场追捧的民间实力派。

  2012年,受政策新规影响,整体市场成交下滑,市场激烈竞争并洗牌。很多人迫于生存压力无奈迎合市场而降级,转而进入低端商品跑量市场,整体市场初步进入两极分化阶段。

  2013年,紫砂的传播途径由论坛转为微信群交流,信息高速传播,一些秘密不再是秘密。传播途径的升级,也使紫砂的受众面大大增加。

  2014年,线上交易模式兴起,部分有预见性的商家已经完成了线下门店,转线上的销售模式。

  2015年,紫砂市场的两极化明显,高端艺术品紫砂始终有人慕名购买。而中低端竞争市场竞争激烈,也无法挽回整体贬值的颓势。电商上的低端紫砂如火如荼,开始恶意的低价竞争,衍生出手拉壶、机车壶,等成型工艺,以次充好。

  2016年,开启了自媒体的新模式,积累线上粉丝的壶商实现了商业转化。同时,配合各自商品的各类营销软文也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对自家陶手的包装营销,也有一些对作品进行过度的包装营销。网上的紫砂信息开始参差不齐,消费者陷入迷茫:不但实体店的商家忽悠我,线上查到的一些资料也是真假难辨。

  2017年,紫砂的微商模式井喷发展。即使成交价降低许多,但各类经销利润依旧惊人,消费者开始质疑紫砂价值。低端紫砂市场的价值导向开始出现分歧,一方认为紫砂只能喝茶实用,另一方则认为紫砂壶除了实用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始作俑者,还是部分壶商为了利益,通常仿制一些名家的作品,进行低价销售,损害了整个紫砂市场的信誉度。

  2018年,成交主要以电子商务为主,市场上交易量70%的紫砂都是适合跑量生产的低端壶。紫砂商家的重心已经从“如何提升紫砂技艺”变成“如何做好紫砂营销”。低端紫砂产品开始制造“捡漏”“增值”“收藏”的噱头,给大多数人造成了“紫砂壶越来越不值钱”的错觉。

  2019年,紫砂市场逐渐冷却,市场两极化到达顶端。从商家来说,目前主要成交全部依赖低端产品,交易量大幅度降低。

  而主销低端产品的商家,一方面渴望高成交,渴望成为高端紫砂,另一方面,却依然不停的在损害紫砂行业的信誉,透支买家的信任度。

  同时,消费者也逐渐警惕,因为分不清紫砂到底值不值钱,害怕上当受骗。选择成本不断提升,很难在海量的信息中搜索到真正具有价值的作品,对紫砂市场真正的价值体系不了解。

  有人归结于互联网模式的冲击,有人归结于部分不遵守规则的商家,却不会归结到自己头上。许多人嚷嚷着要寻找新模式,其实趋势已经悄然形成,只感觉行业交易困难,却不知寒冬已来。实际上,我们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传播便捷,将紫砂行业好的面貌发扬光大,依靠互联网重建紫砂信用体系,每个紫砂从业者都有责任。

  那么,对于消费者的认知来说,是紫砂根本就不值钱?还是后来的消费者,入门阶段就不断看到电商上海量的低端产品,从而认为紫砂不值钱呢?

  听起来都对,所以我在回应大家的一些留言时,逐渐感觉沮丧,因为大家说的都对。紫砂值钱,也是真的,紫砂不值钱,也是真的。二者皆无法反驳。而紫砂合理有序的价值体系,还是要靠所有人来共同建立和维护。

标签: #紫砂 #市场 #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