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紫砂区别于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紫砂的底款是直接落做壶人的名字,而从来没有官窑之说。
紫砂历史上的“乾隆御制”,“大清制造”这样的官印,也从来没能渠道个人落款。
这是为什么呢?紫砂的落款主要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样的?现在的五章,三章指的是什么?
今天,紫先生带大家来了解下紫砂款识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紫砂壶上落款是作者名字,而瓷器上的落款是窑口?
2019年,朋友邀我过去景德镇,当时我们就专门聊到过这个问题。瓷器落款都是窑口,比如八大名窑:汝窑、哥窑、钧窑等等。
而紫砂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用作者个人的名字来落款的。这个我认为鲁迅先生的一个说法,最为合适:这个是“人的自我觉醒”的标志。
紫砂壶,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艺,从打泥条、围身筒到成型,完整的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技艺和风格趣味。从诞生之初,就尊重作者的个体劳动与品牌意识,对于这些意识的重视,意义是深远的。
而紫砂的落款,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早期:手刻款
在明代的时候,紫砂的底款章开始出现,而底款章的形式,是以在壶底外部手刻为主。
比如时大彬,他就是用竹刀在壶底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个时期的落款有两种字体,一种是魏碑体(类似于碑刻),一种是等线体(笔画粗细相同,类似于圆珠笔的书写效果)。
第二个时期:过渡期
在清代的时候呢,出现了将自己刻好的印章,敲到自己做的壶底外部,这个就是印章款。
这个事情呢,手刻款和印章款同时存在,有的还是采用手刻,有的开始用印章,因为手刻款,对书法笔迹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很多工匠比较难达到,而印章款识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适合不同器型,不同要求的留印。
于是手刻款逐渐被印章款所取代。
第三个时期:现代印章款识
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三章,五章 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具体的要从“公私合营”开始说起。1954年公私合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紫砂一厂。
当时呢,紫砂厂成立属于是流水线作业,生产出来的壶呢,也基本上是为了出口,所有当时生产的壶,都没有个人名字的私章敲在壶底,一般都是敲“中国宜兴”四个字。
一直到1980年,有了私营经济,做壶人才又开始在自己做的紫砂壶上敲上自己的印章。
也就是说:
1954年前做的壶,壶底是作者本人的印章款识。
1954-1980年做的壶,壶底都没有作者的署名,一般是“中国宜兴”;
1980年后做的壶,又开始是作者本人的印章款识。
在这个时期,壶的落款一般出现在三个位置:壶盖内、壶底、壶把(三章),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如部分印章也会在壶内部或者壶身外部出现。
那么,怎么又演变成了五章(壶底章、壶把章、内壁章、壶盖章两个)了呢?
其实五章最早出现在商品壶上面,类似于淘宝。通过大量市场销量宣传卖点,反向影响了壶友的认知。比如强调“有五章的是全手的”,“有内壁章的是全手的”(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一定是这样的)。
而壶友的这种认知,又倒逼做壶老师向市场妥协,现在演变成了紫砂行业的“潜规则”,开始大量采用五章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市场到现在既存在三章,也存在五章。
综上,相信看到这里,你也对紫砂壶的款识有了基本的认知,以及对紫砂的三章,五章有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