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与书法千丝万缕的关系

粤湘源 13 0



  自陶刻诞生以来,书法与刻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陶刻过程里展示书法的魅力,在书法中表现陶刻的含义,是大部分刻绘艺人不变的想法,“在陶刻过程里展示书法的魅力,在书法中表现陶刻的含义”很好展示书法与陶刻的关系,下面主要介绍陶刻。

紫砂陶刻与书法千丝万缕的关系

  紫砂刻画装饰又称为陶刻工艺,是用锋利的刀在泥坯上刻出装饰图案来。刻画装饰最早出现在宋代,据记载,元末明初的砂器产品上就有了铭刻,开创了紫砂刻画装饰的先河。不过那时一般只是艺人用竹刀刻上自己的名字而已。明代时大彬制六角壶壶底镌“万历丙申年时大彬”二行楷书,还有“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刻。

  刻画装饰的题材比较广泛,一般在器皿的正反两面。分别刻上诗文和画面。诗文的内容有的是与茶、花有关的题咏,有的是著名诗人的诗句,多由唐诗三百首及千家诗中选出,着重讲究各体书法,有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流行崇古的风尚,对古铜器及石刻拓本发生兴趣,仿秦汉瓦当及西周青铜器铭文的拓本常用于壶上的装饰中,将石刻的粗糙肌理在陶器上仿刻得十分神似。

  画面的题材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博古图录等。常取材于芥子园及点石斋等画谱,十九世纪画家任伯年的花鸟画亦广为引用。由于是用刀刻出来的图案,笔笔着实,因此不善于表现画面的层次,着重讲究形象,构图以及刀法的变化。

  刻画装饰史上最具影响的是清嘉庆年间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设计铭刻书画装饰,由制壶高手杨彭年兄妹制作的壶艺作品,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世人称之为曼生壶。 曼生壶的文学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重视,特别是书画家爱之如宝。如当代上海画家唐云,江苏画家亚明都是曼生壶的收藏家。

  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再用钢刀进行篆刻作为装饰。紫砂壶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留下许多切茶、切壶的壶铭,因而陶刻铭文内容丰富多彩,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

  紫砂刻绘常见刀法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画出绢秀瓢逸的神韵。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

  紫砂刻绘装饰有别于其他陶瓷雕刻,紫砂壶的器表非平整的表面,通常具有较大弧度与倾斜度,及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刀法来说,要充分表现在紫砂壶泥坯上刀痕的质感,不求雕琢的多么工整,但要突出字体的明快质朴,线条的流畅自如、气韵生动。在掌握了传统雕刻技法的同时,紫砂刻绘艺术更是融合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的综合艺术形式。

  看紫砂刻绘的好坏,不单仅看刻工如何,更要看刻绘内容与壶整体造型的协调性,表达主题是否统一,文化、韵味、情趣等多方面是否更具艺术的价值。所谓“知其白,守其黑”,正是说处理某一部分时,要考虑到其未处理的另一部分,把握事物的整体,使之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紫砂壶是是刻绘的承载物,陶刻是壶的附属,两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才能相映生辉。

  徐秀棠大师叙述他的陶刻观时说道:饰壶时要随壶撰写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和寻求逸趣横生的款识以外,还得考虑入壶、入铭、入格的画面安排。如此,陶刻艺术不仅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透过意境的追求更能体现陶刻艺术存在的价值。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紫砂刻绘艺术的很高的价值。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的喧染曲解,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总以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总之,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

  紫砂刻绘艺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刻绘艺术的价值在于将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自然而不可分割的结合,它的发展和提升有赖于紫砂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厚积薄发,陶刻艺人的基本修养、意趣及格调品位是神韵的关键。

标签: #陶刻 #艺术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