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文人的“宅文化”——案头清供之香(一)

粤湘源 15 0



  “案头清供”,查一下个百度,大意指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其实清供源于佛供,后来变成文人雅士一种书房或者茶寮“赏玩”。这种赏玩之物是中国传统文人最爱的室内装饰,大多数摆放在玄关、案头位置,多数会用古玩、瓷器搭配墨宝水仙等花卉植物,为厅堂、书斋增添生活情趣,体现清雅的情操。说到底,清供的目的还是为了给生活增加情趣。

聊一聊文人的“宅文化”——案头清供之香(一)

  清供的完整体系,产生于汉唐以后,唐宋时期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佛教传至日本后,也把“禅房供花”的佛供礼仪带去,成为古时家居里祭拜神佛的场所。

  清供也分“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有名之供,可按节日分,如岁朝清供;亦可按礼俗分,如寿诞清供等。“岁朝”,可见于《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后来唐颜师古注云:“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无名之供,是在非节日之时随心无来由地摆上几样物什,比如为家居增添一点清雅韵味,在客厅、书房等案头,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珍爱之物,如花卉,陶瓷,观赏石、字画、古玩、各种雕件、摆件等等,表达自己的审美喜好、情趣。

  旧时文人,喜欢在书斋摆点盆景,称之为“案头清供”。“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这清供不在乎是否名贵,一般是就地取材,有文房四宝,有插花、奇石、古玩摆件等。正所谓“案头清供是君子之心”。因为无须刻意,无须破费,心有所属,寄托于物,自有一种生活态度或情趣在其中。

  古人喜好闻香,所以清供里香的元素是少不了的。除了历史悠久的焚香体系以及香花之外,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摆果闻香的风气也特别兴盛。

  可供闻香的果子大多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橙、柑之类,宋代便有直接用橙子充当薰帐闻果的做法,宋词常见诸如“红绡帐里橙犹在”、“曲屏深幔绿橙香”、“梦回橙在屏风曲”之类的描写。

  清代熊荣有“清香夜满芙蓉帐,笑买新橙置枕函”之句,并称“九、十月间新橙,闺人竞市数十枚,堆盘列案,以当清供。余布枕席”。可见直到清代还有堆放新橙清供,或放在枕头中的匣子里增添香气的做法。

  前大盘堆放香橼,并有一瓶岁寒清供。不过大约也是在宋代,同属柑橘属的枸橼,即香橼[yuán],因其强烈的芳香,逐渐脱颖而出成为闻果的主力军。香橼卵球形,形如小瓜,柠檬黄色或淡绿色,果皮粗厚凹凸不平,但香气浓郁,甚至可以当做熏衣的材料之一。

  《武林旧事》罗列临安市售的“小经纪”中便有“香橼络儿”、“香橼坐子”,所谓香橼络儿,大约是用丝线将香橼编结以供居室、帐中悬挂。类似的做法在《儒林外史》里可以见到,“枕头边放着薰笼,床面前一架几十个香橼结成一个流苏”。总之,宋代以来,香橼是在床帐里常见的一种东西,中国人往往是在一种淡淡的橙香味中入眠的。

  另一个很有人气的香味清供就是佛手果了,很多南方朋友都用佛手果泡水喝,它也可以入药。不过文人更喜欢它那悠长清香的气味,即使果实干瘪了,香味还是不会消失的。其实他是香橼培育出来的。

  《燕寝怡情图》中佛手

  香橼还有一种经过长期人工选育栽培出来的变种成为“佛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形的果实或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玲珑可爱。果皮极厚,瓤少难食,但香气不输香橼,甚至更甚。除了闻香,还兼具观赏把玩的功能,所以就和香橼一起成为闻果的主要来源。很多南方朋友都用佛手果泡水喝,它也可以入药。不过文人更喜欢它那悠长清香的气味,即使果实干瘪了,香味还是不会消失的。

  到了明清,特别是明中期之后,陈设佛手、香橼等闻果的风气越来越兴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势头。闻果的香气毕竟较弱,需要一定数量才能芬芳满室,所以要获得较佳效果,就要取十来个佛手或香橼,堆放在一个大盘中,陈设在条案、香几之上。

  《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探春的秋爽斋,“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也是大盘堆放。这在明清绘画中常可见到。比如:衍圣公夫人燕居图中桌旁的佛手,还有《燕寝怡情图》中佛手等等。

  北方有钱人家冬日住房室内烧有地炕,温暖宜人,这时再摆设腊梅、水仙等岁朝岁寒清供,以及香橼、佛手等香果,罗列满屋,可使室内经暖发香。

  不过北方毕竟不是这些果子的产地,其价格也不低廉,宋人便说香橼“或将至都下亦贵之”。

  到了晚明文人眼中,堆放如山的闻果似乎成了一件俗不可耐的事情。文震亨在《长物志》器具卷中,特别抨击了几十年前《遵生八笺》所提倡的大盆堆放法:“以大盆置二三十,尤俗。不如觅旧朱雕茶槖,架一头以供清玩;或得旧磁盆长样者,置二头于几案间亦可。”崇尚以少为美,甚至认为摆一头两头就足够了。不过文震亨向来鄙夷市面上流行的作风,由此也可反见当时风气。

标签: #清供 #佛手 #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