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壶在紫砂行内有“跌不破的形”之称,它型似圆锥,底大口小,直嘴,平压盖,桥钮,壶底三扁圆乳足,壶的比例决定了壶的造型,高一点,矮一点,都影响壶的美观。
对很多茶人而言,拥有一把这样的壶,是梦寐以求的事。
说到这里,如果你猜出来它是一把什么壶,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位资深的玩家!
1
苏东坡制的石铫壶类似上图
它究竟是把什么壶?苏东坡曾为它命名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人,在他被贬的时候,常与好友喝茶吟诗作对。偶然一次他发现当地百姓用一种外观紫色的陶罐煮茶,烧出来的茶水味道很不错,对比之前铜器和铁器煮出来的水带有金属很浓的锈渍味;紫色的陶罐煮出来的茶水,没有异味,而且将茶叶本身香味最大程度的保留;
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2
曼生时期的“石铫”壶
发展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石铫壶发生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
3
瞿应绍善诗文,又擅刻印,开创了文人墨客装饰紫砂壶的时代,他所装饰的紫砂壶,印章及书画镌刻,格调高雅,韵致怡人,时人称为“三绝壶”。
他的子冶石铫的构造运用三角元素,筒三角、把三角、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
壶体中透出一种“骨力”,简洁利索、清奇脱俗。壶身内外氤氲着一种刚健挺拔的风骨,一种正直文人所特有的不同流俗、遗世独立的风骨。
“曼生石铫”与“子冶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不同在壶的艺术表现也不同。
4
紫砂“石铫”又是何时被称“石瓢”呢?
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顾景舟的大石瓢
顾景舟创作的经典『大石瓢』
在前人石瓢的基础上,顾景舟做出了自己的改变。
壶嘴、壶把做了较大幅度的圆角化;壶嘴,壶把与壶身筒衔接之处,琢塑出较大的弧度,壶体既像自然生成,又塑造出壶身筒的饱满圆润的视觉;最后用心的将各个小细节与壶身的圆锥相呼应,从壶底通体到壶钮都塑造出立体感。
总结:就是把原有的石瓢壶“锋角”变成了“圆角”
景舟时期的大石瓢壶,端庄中寓清雅,线条流畅,圆润中见骨架,有骨有肉,柔中带刚,这不再是苏东坡时的“石铫”壶,不再是曼生时的石瓢壶,而是一把顾景舟大石瓢。
顾景舟的小石瓢
顾景舟三个时期的『小石瓢』
1935-1936年期间,顾老先生首次创作小石瓢壶,容量约60-70CC。
七十年代,顾老先生再次制作小石瓢壶,容量也在60-70CC之间,紫砂调泥而制。
第三次创制,容量约在220CC,增强了泡茶的实用性。在调整容量的同时,对壶体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使整壶更显丰腴,得“大石瓢”一脉相传,乃泡茶利器。
顾景舟的石瓢壶,在认知度上与曼生石瓢、子冶石瓢齐名,成为行业标杆之一。
5
石瓢壶作为经典的紫砂壶之一,其造型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深受世人所喜爱。
陶手制作石瓢壶时过瘦直则嫌刚硬,过圆满则无个性而塌塌然,所以就收藏石瓢壶而言,小编建议大家选择有名望大师的作品。
作品赏析
顾景舟【 相明石瓢壶 】编号:29477
顾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创出自我,壶上宜书宜画,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型的流畅舒展,反复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顾景舟制石瓢壶乃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砂壶珍品。
蒋蓉【 石瓢壶 】编号:382
此款蒋蓉大师的紫砂壶壶身形饱满挺括,嘴把自然舒展,桥钮拿捏自如,彰显力道,刚中寓柔,是不可多得的臻品!
顾绍培【 线圆石瓢壶 】编号:22808
顾绍部老师对传统壶的把握非常精准到位,这款线圆石瓢将经典壶型石瓢重新演绎,柔美的线条装饰出作品的风韵,嘴、把与钮之间比例如和,三点一线,壶身再配以诗词篆刻,作品集赏、用、藏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