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有多会茶?
不仅会种、会做、会泡、会喝,还会吃、会论、会写。
讲究物性
苏州人讲究物性,凡是进口的东西要顺应时节,符合身体调养原则,喝茶也讲究茶性是否养生,同里人范烟桥就在《茗饮》里写道:
“余以为茗饮取其涤污除垢,加姜辛辣,加盐苦涩,皆败胃,甜可养胃,加糖固合于摄养,要不如清饮之爽口也。”
论茶具体地说到养胃败胃,这点是其他地方少有的。
花式喝茶
苏州人爱花,喝茶也能很“花”。
《浮生六记》里,沈复就写过妻子芸娘做荷花茶的过程: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苏州著名作家周瘦鹃在《苏州游踪》里也写过这等雅事:
“品茶专家汪星伯兄忽发雅兴,前一晚先将碧螺春用桑皮纸包作十余小包,安放在莲池里已经开放的莲花中间。早起一一取出冲饮,先还不觉得怎样,到得二泡三泡之后,就莲香沁脾了。”
这种做法也给了现代人灵感,现象级网红李子柒曾拍过怎么做荷花茶。
她将白茶放进新鲜的荷花花苞里,一夜后取出茶叶,混着荷花冲泡。雅致的生活画面,让无数看过的人心生美好。
孵茶馆边听边喝
一提到“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大家就想起扬州,其实旧时江浙一带大都如此。
老苏州孵茶馆,天没亮就早早爬起来去茶馆坐着了,资深老茶客能从早孵到晚。
苏州的茶馆还有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大多数茶馆设有书场,茶客们一边喝茶,一边听评书、弹词,嘴巴和耳朵都是享受。
泡茶讲究水
昆山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可见苏州人对水的讲究。
旧时,苏州茶馆的水都是来自胥门外的胥江,因为胥江源于太湖,水质较好。
讲究的苏州人最喜欢用天落水泡茶,天落水即雨水。
下雨之后,等屋面冲刷干净,用一个叫“净落”的装置,让雨水流到坛子里存储起来,以备泡茶。
天落水也看时节,黄梅季的雨水最好,甘滑胜山泉,称之为“梅水”。徐士宏《吴中竹枝词》提到:“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竟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真的吃茶
苏帮菜里有一道叫做“碧螺虾仁”的名菜,每年洞庭碧螺春上市时,会被作为时令佳品端上餐桌。
苏州作家车前子嫌饭店里做的碧螺虾仁茶味不足,自己动手做过这道菜,并做了点改进。
在油锅半热时,抄一撮碧螺春放入油锅,碧螺春受热,菊花般舒展开来,色泽金黄,茶香四溢,邻居都闻得到。
茶人
苏州素来产茶,茶人自古手艺高超。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品味挑剔,眼界极高,他在《斗茶观菊记》里提到过三位有名有姓的苏州制茶人,且一生饮用的茶,几乎都是苏州人炒制。
苏州人喝茶,种茶,制茶,还写茶,流传后世。
明代洞庭西山的张源写过一本《茶录》,辨析了从采茶到茶汤入口的整个过程,平实朴易,短小精悍,许多观点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
比如他在投茶一段里写道:“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泡茶的上中下投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现在苏州有大小1000家左右的茶馆,茶风盛行,茶人也依然积极进取。
有的茶人追寻古法,探究洞庭碧螺春的原初之味,也有的借鉴各大茶类工艺,推陈出新,研制茶叶新品。
在茶之一道上,温雅的苏州人先来不甘落后。
图:苏茶网、摄图网
“
日晚寻泉脉,新茶试碧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