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70后紫砂人,凭什么能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

粤湘源 13 0



  70年代的紫砂艺人站在舞台中央,成为了当下行业的中流砥柱。

范敏:70后紫砂人,凭什么能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

  如果要用具象描述这些人,他们的共性可能是:出身于陶艺世家或丁蜀陶艺氛围中;年轻时于紫砂厂艰辛的学艺,拥有过硬的基础;经历过97、98年的经济下行,成为身边为数不多的坚守者;得名师教诲并不断于各类艺术班中进修,以获取理论、技艺、艺术等方面的螺旋式提升……

  如今的他们大多已“功成名就”,说惯性使然也罢,说一生所求也好,一路走来,他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追求心中的“道”。

  今天,【守艺人】对话的便是这样一位守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范敏。

  从学艺到自立门户

  范敏用了18年

  1989年1月,他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拜师范洪泉,经历过台湾、香港人在宜兴疯狂扫货的高度繁荣期,再到97、98年经济的下行,然后紫砂行业再次发展已经是03年。

  都说世间事浮浮沉沉,紫砂行业也是如此,亲身经历了这变幻莫测的市场,范敏心想,也是时候离开了。

  于是,在2006年1月的清晨,一个名为“希望陶人工作室”挂出了牌匾,他踏出了这一步,自此将命运握在了自己的手上。

  18年的风雨兼程,或许源于他心中永不放弃的希望之火。

  风雅紫砂壶

  “趣”的方向做文章

  此时,范敏的紫砂作品在经过“传承”和“时代印记”之后,已然进入了第三维度——拥有自己的特征。

  “开始时候是临摹传统的物件,以夯实基础;然后顺应着时代,做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比如奥运作品,我有很多;然后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形成鲜明个人的风格”,在范敏看来,就像写字一样,开始都是临摹,只有基础扎实了,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去创造,去形成自己的字体风格。

  与范敏老师的聊天中,他身上属于紫砂艺人的那种豁达的人生观、朴实的情怀,令我们如沐春风。也正是心性使然,他的紫砂创作中也往往会呈现一种古朴、温润、风雅的艺术格调。而且因为作品了融汇诗书画印等艺术样式,因此,作品朝着“趣”的方向做文章,最终成就个性鲜明的“风雅”特征。

  比如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四家组织的第十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的「大亨掇球壶」是摹古之作,仿邵大亨的经典作品。

  「神七问天壶」在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组织的二00八陶瓷创新作品展评活动中获得了三等奖,是拥有时代记忆的作品。

  而像在[艺博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金奖的「滴水之恩壶」、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暨第八届“大地奖,陶瓷创作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芰荷壶」等等,便都是拥有典型个人风格的作品。

  「滴水之恩」,作者采用的中国传统价值中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用紫砂艺术语言,很好地表达出了真、善、美的意境。壶身如无尽海洋有着宽阔的胸襟,壶钮为浪花中涌起的一滴水珠。整壶稳重中又给人以动态之美。

  紫玉金砂

  紫砂壶之美誉

  范敏说,紫砂艺人的创作只是完成了一半,而另一半则是由欣赏者阐发和联想的。

  紫砂壶的造型虽然千姿百态,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但紫砂艺人所在壶中付出的真实情感,融汇了紫砂文化、艺术、技艺,带来的作品,往往带给赏玩者无穷的享受和美的启发。

  在他看来,紫砂壶之所以被称为“紫玉金砂”,是因为紫砂不仅仅自身美好,更具有人与人互动交流之美;不仅可作饮茶的器具,还具有观赏性和把玩性;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有人文价值……

  在紫砂艺海中徜徉,范敏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悟。

  他说,有些东西是可以随着时代变化的,但有些则是需要一代代坚守的,“一整套的紫砂制作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数百年来先人留给我们的美好传承,是需要我们去用尽所有去捍卫的”。

  怀抱希望,坚守传承,不断创新,这就是范敏。

  范敏档案

  高级工艺美术师

  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高级技师(一级)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江苏陶瓷协会会员

标签: #紫砂 #艺术 #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