沏一壶好茶,静待那颗心,慢慢变清、变通、变顺。让茶汤淌过之后,那颗物欲之心获得升华,从什么都要的动物性,变成什么都可以不要,什么都可以不起心动念的德性、空性。此便是茶道,也是世间之道。
茶的体验体悟:每增加一个指标要求,提高茶品质的一个维度,都要有相应的高维技艺相匹配。以技悟道,便是人生之理。
茶道,本就是走心入心的事,不是一个简单关于茶本身的学说,而是涉及茶与人,指向一种包含心灵内在机制,涉及到思维逻辑底层的学问。有体验,也有感悟。
茶的体验
茶的体验可解读出科学的、文化的和美学的内容。但无论怎么分解,茶最后都要回到人的感觉上来。
我们所喝到的好茶,其实在每一个工序中,都得处理好、处理顺。种植、采摘、走水、揉捻、焙火、储存,哪怕是冲泡,都得理顺其间无数个矛盾辩证的环节。
比如,什么土壤种什么茶、怎么管理能产出合适的茶芽、什么时间最合适采摘、什么材质什么气候什么环境用什么方法走水、揉捻到什么程度停止、怎么焙火可以既让茶叶不碳化又能有效走透剩余的水份并转出香和保住内质、怎么储存更有效转化,用什么水用多少量多少分钟冲泡等等。
无论怎么麻烦、怎么矛盾、怎么复杂,做出来的茶,冲泡出来的茶汤,最终的状态,就得让人感觉喝得很舒服、很通透,很爽快,很有美感。
茶的感悟
体验是一个层次,感悟又是另一个层次。茶道的核心应该是从茶的科学、文化和美学体验中,升华出更高的感悟,懂得辩证中和、懂得天人合一,懂得理顺所有种植、制作和冲泡等环节中的矛盾关系和难点,才能成就一泡有自己特点的好茶的道理。
好茶一定是要形好、色优、味甘、香佳、水厚,能回甘生津、细腻顺滑、有喉韵、能挂杯、收敛性强、有劲道、余味悠长并能转化等。而每增加其中的一项要求和指标,就要在各种精细环节上具备更高的技艺。
总之,让人舒服爽口的好茶,一定是兼容了各项指标要求,并在非常复杂多元的系统里完成最终的圆满。茶所深含的如此内在之道,是可以指向生活之道,可通达为人之理的。
人的思维认知逻辑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同样生活在复杂多元的巨系统里。在这样的系统中,人需要有一个相匹配的认知逻辑底层构架,才能确保其维持正常稳定的生命状态。而最终要完成良好的生命状态,与形成一泡让人舒服爽口的好茶,道理是相通的。
关键是,欲成全良好的生命状态,需掌握什么思维技巧?或者说建立什么认知逻辑架构呢?
首先,这前提是,我们必须考虑一个终极问题,即我们要走向何方,或者说人或者人类,是不是都得向善向好。按理说,人应该这样走:越趋于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能给人舒服清爽之感;能不妨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尽可能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此生的需求。人从出生,一生就开始在产生不同的需求。正如马斯洛所挖掘总结出来的,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对于一般人而言,追求的无非几样,安全感、存在感、快乐感和幸福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可以攀升到较高的自我超越的阶段。
第三,在终极价值拷问下的个体需求取舍程度。但凡需要,哪怕是简单的常人所要的普通需求,只要希望得到实现,或期许得到满足,就需要协调与自己的身心,与别人,与外在的世界的关系。而这每一次的协调,都涉及着自己的思维逻辑底层架构,那就是:你想要多少,你怎么要,你要了多少才能满足,你要的时候是否同时付出,你要付出多少,你怎么付出,你付出了多少才是合意。
每一次的每一次,人都会进行这样的运算,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在意不在意,它都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发生。
这样的思维逻辑底层时时在运行,对每个活着的个体,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以个人理解,每个个体在终极价值拷问下的需求取舍方式和程度,就形成其思维逻辑底层架构。按其复杂程度和人的修行进阶顺序,可以分为低维、中维和高维。
低维是指主要考虑满足自己需求的思维;
中维是指在考虑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考虑一小部分别人的需求;
高维指的是把自己的需求化约在大多数人的需求里,成就更大更强的“自我”。
拥有正向的茶人思维逻辑
按理说,无论你要什么,具备哪个维度的思维逻辑底层构架,生活本身不应指定对错。但无论想要什么,或者说,你想多要点什么,想进阶到什么维度,从茶道中可以明了,你需要建立一个更大的心灵梳理技巧。
特别是,与成就一泡好茶的道理一样,每增加一个方面的需求,你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度,就得上升一个级别。
因此,借一些载体,包括茶,通过日常的修习,修正一个好的逻辑底层架构,让其不断产生正念,在唯一的一生里,在每个可以感知的当下,尽量做到你的要求,你的最终言行,与自己的身心合和,与别人合和,与外在世界合和,是十分必要的。
问题在于,人作为很高阶的自然生命聚合体,只有不断地向外界吸取能量,才能维持其基本的稳定。而这种本能需要的获取习惯,在不受后天的训练和控制的情况下,长期形成的信念和习惯,很容易引向贪念和放纵。
所以,人要变成一个拥有正向能量的社会人,必须在应对各类需求的前提下有所修习,借一种好的载体,如茶,建立自己正向的取舍观,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模型。
可以是高维的王者思维
把心修得更静更低,把事做得更大更好,成众生之愿,也成己之超越之愿。
《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把自己内心修干净了,状态调安静了,态度自然就低下来,很多事也能看空放下了。因处下,处低位,天地间很多的能量便自然向你汇聚,你也能顺畅地融合收纳。世界为你所把握,也为你所用,可成就一番大事业,可立德立功立言。此下,因其无私,你也自然地与世界融为一体,“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最后,一个人若能逐步修习到如孔子所说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也即,思想意识能与天地无私生养万物之德相通合和,内心能与日月之明一样干净光彩透亮,行动能遵守顺合四时的规律和秩序,能与不同层次空间的物质或者是内心不够通透的小人相合并各行其道各行其时。到这个层次,完全可以说,整个思维逻辑底层构架已足够完善了。
可以是中维的能者思维
把心修得清楚合规合理合情,尽己之力照见周边力所能及之人。
能独善其身,对自己所处的需求层次,有属于自己的获得与取舍的规则,在互利互换中满足自己,赢得自己所得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也能适度地兼济别人及实现部分力所能及的社会需要。
可以是低维的大众思维
跟随常人的需求取舍方式,一种从众随大流的思维模式。
平平常常生活,欣然接受着生活所有的遇见。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历经该有的苦乐与职责,平实地走完此生。
可以说,茶修,虽不是信仰,却是一种信念与习惯的修炼,更是凝练于日常的生活方式。已被历史无数次地有效验证。
通过技艺、美学和文化及各种修行旨趣的训练,将其承载蕴含的道与理以及广博深厚的文化,通过唯美的茶汤,涤荡内心,改变认知习惯,能较好地修正和提升每个有缘亲近的个体的思维逻辑底层架构,让仅有的此生,过得更丰满些,更和顺些,更有滋味些。
借茶,能修正和提升思维逻辑底层构架,是人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因茶而起的一种福份。
因茶,可以正向安然地生活于低维里,那里一样有人的各类需求的满足,同样有快乐、幸福、爱和尊重,甚至在那个思维体系里的自我价值实现。
也可自在安然在中维,在稍微复杂的系统里,有更宽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自我觉知,一样满足着人该有的那些需要,特别也修习和感受着更为高维的精致与美感,同时兼顾着别人需要的满足和某些社会需要的实现。
更可生活在高维里,那里也是茶道的终极,是所有大彻大悟者的共同归宿,是大量地对自己做减法,而对大众、对外界需要做加法,是无为无我的有责任担当有情怀的境界,如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种无己、无功、无名之境。恰恰此境,你什么都可以不要了,一切也自然为你所有。此间,你舒服,别人舒服,社会舒服,世界舒服,一切于你便是圆融。
总之,低维有低维的欢喜,高维有高维的磨砺。只是需求的指标要求越多,相匹配的思维逻辑底层架构维度就得更高。唯此,生命的状态才是合和圆满,恰如好茶,兼容并蓄,千锤百炼,四溢芬芳。当你借茶,真从一个什么都要的个体,修达到什么都可以不要的高度时,便是入道,也即,攀升到顶层的茶人思维。若此,即是此生的福报与圆满。
(图片来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