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和贸易(茶叶贸易历史)

粤湘源 12 0



  中国产茶源远流长,茶叶又是重要出口物资,历史上中国即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输出国。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茶叶生产和贸易(茶叶贸易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约公元1684年)海禁开放后,更促进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快箭船的出现,又加速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同时,清朝政府由于允许大量鸦片和工业品进口,致使贸易入超与年俱增。为了平衡贸易逆差,抵制白银外流,曾大力推进农业,扩大丝茶出口,所以这一时期茶叶产销高速发展。

  据史料记载,1840年中国茶出口总量为1.9万吨,1843年减少到0.81万吨,以后渐有增加,1860年增加到5.51万吨,1870年上升为10.00万吨,1886年更上一层楼,出口13.41万吨,达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的最高纪录。之后,由于内受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政局多变,经济衰退,民难乐业,生产骤降;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中国茶叶产销每销每况愈下,一蹶不振,直至50年代以后,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0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年至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而茶叶出口迅猛增长的形势,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全国产茶5.0万吨,出口1.9万吨,至1886年全国生产和出口量分别达到25.0成吨和13.41万吨,生产量增长4倍,出口量增长6.06倍,平均每10年增加一倍倍多。茶叶的出口商品率也由38.0%上升至53.7%,说明兴盛时期国内人民消费不到一半,生产的茶叶主要供作外销,出口创收约占全国各类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增,1886年时甚至达到62%,对平衡贸易逆差起到很大作用。

  第二阶段:1886年至1949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1949年茶叶产量只4.1万吨,出口量仅0.9万吨。究其衰落原因,除上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竞争中失败。当时,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之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而华茶却固步自封,不求改进,品质下降,成本增加,经营不善,致使英美等红茶市场渐为印、锡等国所夺,绿茶、乌龙茶市场又为日本所挤,外销几濒绝境;而国内处于连年战争,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岌岌可危。

  第三阶段:1950年至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由于政府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至1988年,全国(包括台湾省)茶园部面积从317万亩扩展到1630万亩,茶叶产量从7.5成吨增加到56.9万吨,茶中出口量从2.6万吨提高到20.6万吨,1988年分别比1950年增长了4.1倍、6.6倍和6.8倍。茶叶的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在1976年(生产25.8万吨)和1983年(出口13.7万吨)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随着产销发展,中国茶叶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已由1950年的11.9%提高到1988年的23.0%,而在世界总输送出量中也由6.5%上升到20.0%。目前,在世界上主要茶国家中,茶园种植面积之大,茶叶品类之多,茶树资源之富,中国首屈一指。茶叶年产量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一位,1989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已超过了斯里兰卡,亦居世界第二位。

标签: #茶叶 #中国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