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火种,需要有人点燃,更需要代代传承

粤湘源 9 0



  每周一至周五 更新原创文章

茶文化的火种,需要有人点燃,更需要代代传承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茶业复兴

  阳春三月,茶叶飘香。3月28日晚7时30分,茶业复兴举办了楼耀福老师的新书《寻茶记》昆明场签售会。随着会议的进程,现场大咖们的精神和思维在无声地碰撞着,恰如春日当空的骄阳,热烈又不失和煦。

  楼耀福:首先,谢谢重林先生,其次谢谢昆明爱喝茶爱好茶文化的朋友!说老实话,本次到云南是为了补课的,我生在江南,过去对江南一代的茶了解比较多。云南普洱茶我也经常喝,我自己也收藏了普洱茶,甚至还参与过制作过程,这样的经历让我记忆极为深刻。

  如果江南的茶是茶山,那么云南的茶就是茶海。

  我今年虚岁74了,可能走不过来了。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有很多出版社找我谈出版权和取书名的问题,书名诸如“中国茶经”之类的,我说我不改,我不敢称“经”,因为中国茶非常之大,我只是走了很少的地方,我只能写我去的地方,我还需要多走多学习。我本来想再等两三年再出版的,因为我想到云南走走看看。这本书里没有好好写云南的茶,我感到非常的遗憾。

  周重林:茶这个行业非常古老,过去茶的传统大多是由中国文人传达下来的,其中陆羽的《茶经》是一个重要的代表。我们国家的茶书,从唐到宋,明代的茶书是最多的;到了清代,随着疆域的扩大,饮茶群体也不断的扩大。关于普洱茶,所有普洱茶运用的品鉴体系也大都是借鉴于绿茶,普洱茶并没有民间茶的概念。当然茶的品鉴也借鉴于酒,所谓“五讲四美”,可以讲几乎找不到形容茶不好的词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近现代,由于理工科的崛起,茶被划入农学领域。茶是用来喝的,喝茶的人通过文化来传达行政,前段时间去清迈考察,发现那里有茶树,但没有人知道那是茶,所以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茶文化就像一个火种,需要有人进行点燃,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传承。现在普洱茶市场一片繁荣,有不少周边国家来中进行考察和学习,寻找普洱成功的原因。

  杨春:对于普洱茶,楼老师是否有一种‘相见时难别亦难’之感,会继续跟进云南茶区吗?谢谢!

  楼耀福:肯定是要来的,但是顾忌稍微有点多。像本次,出来时雄心勃勃,到最后却发现10天的时间根本不够。我现在的状态还行,我相信还能走很多云南的茶山的。补充重林讲‘明清文人写绿茶人数多的原因’,我觉得这跟‘江南出文人’是有很大关系的,而且江南苏州喝绿茶人很多,所以写的人自然就比较多了。

  书友:我就简单说一下,我算不上资深茶客,算是半只脚跨入这个行业。我虽然常来茶城喝茶,但却没发现有这么一个可以品茶和看书的好地方,我觉得以后可以常来。我比较赞同楼老师的说法:要喝茶,要先到茶山去看一看,再把这些分享给大家,那么茶会的效果应该会比较好。喝了十多年的茶,直到喝到普洱,发现其是最适合自己的。最后希望老师以后多写云南的茶,我们或许做不了什么,但是跟在后面摇旗呐喊还是没问题的!

  杨静茜:我感触比较深的是楼老师写茶的那种敬畏之心,我觉得我们年轻人要多学习。由于互联网信息发达,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其实很近,云南写茶的挑战很大,所以我们更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做到知行合一。我知道楼老师和殷老师会经常去走访茶山,那么请问两位老师喜欢的茶是一样的吗?如果两个意见冲突时会怎么解决呢?

  楼老师:我和殷老师在喝茶的选择上是不一样的,但是除了茶,在其他方面,我们的审美观点是比较一致的,我们两者“1+1”的总和是大于2的(包括对茶的精神感受方面)。饮茶方面,因为我们的体质有些不一样,她的胃相对弱一点,而我的则更强大一些。因此,我对普洱生茶的感觉一直是比较好的,殷老师的话就有点承受不住。

  周重林:其实,刚刚静茜提了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写作的压力。我过去很少写我家乡的稿子,因为以前写老家的稿子是比较肆无忌惮的,后来乡亲告诉我这事曝光了,当时可把我吓得老惨了。所以,现在关于家乡的回忆录,我都不敢写,也不是怕,只是会给家庭很大的压力。作者与读者距离实在太近的原由,可能会有很多人批评你,导致会有很多压力会“压”着你。所以,想要请教两位老师是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的。

  殷慧芳:我个人是写小说的,而写小说和写散文是不一样的。小说本来就是虚构,所以写小说空间更大;而写散文追求真实,空间可能不大,但是贵在真实。写散文的话,我觉得应尽量避免去写人如何,重点描述自己的感受,客观实在一些,不要夸大。

  陈朦:两位老师好,我来自临沧,很荣幸能和各位老师交流。中国的好茶很多,但每个区域都有代表性的茶。楼老师走过很多地方,有没有特别值得学习的茶或者工艺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呢?

  楼耀福:我很喜欢武夷岩茶,而比之更早的是普洱茶,过去江南人只知道红茶、绿茶,并不知道其他茶。我每一年都会亲自去武夷山看看,看茶长得怎么样,我觉得实地考察一下会比较好。而关于选茶,其实同一地域的地理环境相差并不大,更多的是个人的选择问题。

  周重林:我其实有一个关于“假茶史”的题材在写,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构思。有的人可能喝了一辈子的假茅台,但是却永远不知道。我们喝茶,都追求真味,平时我也是喝的“大壶闷茶”,每天认真细心地做活动,我觉得这样就很好。另外,其实喝茶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我想下次带着楼老师的记忆去看茶山,这应该是很棒的一件事(背着相机留下记忆)!

  关于做这个公司,我的初衷是为了追求时间上和心灵上的自由。电影《无问西东》拍得令人感叹,当时处于抗战时期,北大学子自北辗转至滇学教。敌机轰炸,教授每日都是带着学生在坑坑洼洼的战壕地洞内上课的,可谓可敬可配也!时至今日,文化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播与发展。关于茶,其实相关文献资料很少,这一块我们要做好、做完善。现在发生的事,明天就将成为历史;现在我们即将要走的地方,相信以后会因我们的到来而出名。我们是第一代,而陆羽当年也是亲自登临的茶山!

  书友:几位老师你们好,我来自武夷山。因为路程有点远,所以我便提前一天赶了过来。请楼老师给我们谈一谈对武夷岩茶和见解。

  楼耀福:我对武夷茶还是有一点“感觉”的,我个人的评判标准是:(1)山场。上山的地势环境恶劣,路况很差,但是我每年都去武夷山;(2)树龄。茶树的厚度与树龄是有很大关系,很厚的树的味道(原木的味道),树龄大的茶树才会有这种味道,一般的茶是没有的;(3)工艺。工艺是极为重要的,杀青、烘焙等的技术很关键,我觉得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才能体会到。

  马蓉:各位老师好,我来自“六大茶山”,我是阮总的助理,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来到这里,楼老师寻茶的这些故事非常地让我感动。我对茶和像您一样的茶人,我心中有一份深深的尊敬。记得我当年从事旅游第一次去景迈山时,临走朋友硬是随我多在那里逗留了1个周。在景迈山,每天坐在酒店窗台前,听雨喝茶,让我停不下来的心意外“安静”了下来,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很惬意。

  后来机缘巧合遇到阮总,进入了这个行业。阮总一直讲:我们要做老百姓可以放心喝的茶。以后两位老师来六大茶山,届时我讲亲自带着老师去各山头走一走。同时,希望下次您和阮总能促膝长谈,相信你们之间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的。

  时至此刻,签售会也接近了尾声。书友们都很开心激动,纷纷找楼老师合影,以及请楼老师签名。

  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场“签售会”,而是思想文化交流盛宴。小编是这么看的,大家觉得如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进行互动交流。

  END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长按下图扫码可直接购买

  咨询加微信1273545925

  END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茶

  业

  复

  兴

  出品人:周重林

  主编:杨静茜

  编辑:杨春 赵娟 陈朦 罗安然 杨湘

  美编:王天华 熊雄

  运营:猫猫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微信号:

  1273545925

标签: #老师 #云南 #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