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融合,歙县三阳镇举办旅游与大方茶发展研讨会

粤湘源 12 0



  歙县三阳镇,谓之“徽州东大门第一古镇”,被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林语堂喻为“东方小瑞士”。三阳位于歙县东北部,地处皖浙交界处,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清凉峰、神龙大峡谷、湖田山、天子山等多处自然景观。独特的自然环境成就了茶叶、贡菊、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中国扁形茶鼻祖大方茶发源于此。三阳历史人文厚重,唐宋时期,便有村落集聚,是历史上徽杭古道的必经之路,是明清时期古徽州对外交流的重要节点。三阳打秋千、叶村叠罗汉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旅融合,歙县三阳镇举办旅游与大方茶发展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为积极响应和贯彻省市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和茶产业发展的各项意见,创新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为载体,茶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三阳茶旅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让茶旅产业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4月15日,由歙县三阳镇人民政府、安徽森古茶叶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歙县三阳镇旅游暨大方茶发展研讨会在三阳举行。

  东方小瑞士 歙县看三阳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丁以寿、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顾公新、徽学文化研究专家鲍义来、新华网安徽频道综合部主任刘旭峰、市场星报报商中心总经理侯仁峰、中国茶讯网总编辑万光胜、安徽高层参考总编辑石雅亮、歙县旅委主任毕维鹏、歙县三阳镇党委书记张荣华、安徽森古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昊等领导、业内专家、媒体代表、茶企代表3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丁以寿会长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丁以寿表示,徽州古民居是徽派建筑的艺术符号,三阳镇古民居资源丰富,可保护性开发民宿等市场热衷的旅游产品;作为民间艺术之乡,三阳拥有众多的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挖掘历史故事作为卖点非常重要;三阳是大方茶的核心产区,大方茶是扁形茶的鼻祖,龙井茶的祖宗,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茶,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力争1-2年内将大方茶升级为国家级非遗;将旅游和茶产业有机结合,统筹规划、讲好故事、挖掘卖点、做好宣传推广,走出一条颇具三阳特色的茶旅相结合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顾公新会长

  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顾公新专门针对大方茶发展振兴提出了“六个一工程”。一个规划:三产融合,做好全盘规划。茶旅结合,与扶贫结合,与振兴乡村结合。一个平台:创立茶叶协会,成立专业合作社,将散户集中于一个平台。一套标准:制定采摘标准,制茶标准,将传统工艺保留传承。一个公共品牌:打造歙县大方公共品牌,做好主品牌与子品牌的融合发展。一个故事:讲好大方茶的故事,还原历史,丰富宣传。一批地方龙头企业:依靠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壮大大方茶。通过2-3年的发展,将大方茶重新回归安徽乃至全国名茶序列。

  《大方秘境2》开机仪式

  作为展示和推介三阳茶旅发展的纪录片《大方秘境2》同步举行了开机仪式。

  歙县旅委主任毕维鹏、歙县三阳镇党委书记张荣华、安徽森古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昊分别就歙县旅游、三阳镇茶旅产业、森古茶业发展情况做了汇报推介。各茶企及相关媒体也纷纷为三阳茶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研讨会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发展茶旅产业,弘扬徽州地域文化,一定要立足现实,敢于创新,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让茶旅产业发展插上绿色翅膀,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为三阳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凝心聚力,积极作为。

  徽商与徽茶

  安徽是我国产茶大省之一,历史上的徽茶与徽商齐名。

  提到历史上的安徽茶,无数安徽人为之骄傲,而徽商与徽茶一脉相连。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足迹遍及全国乃至海外,遂古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歙县是徽茶文化的代表,产茶始于汉末,兴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黄山毛峰、老竹大方,这些广大茶友耳熟能详的名茶,均产自歙县。

  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出十大名茶,歙县生产的黄山毛峰、老竹大方皆榜上有名,1986年双双被选为国家礼品茶。

  因此,歙县也被业界人士誉为“中国礼茶之乡”。

  大方茶:1200米高山茶园

  世界级黄金优质产茶带

  北纬30度,地球上一条奇特的地质带,同时它还是一条世界公认的黄金产茶带。

  黄山毛峰、西湖龙井等中国十大名茶中有九种产生在这一纬度上。

  歙县地处北纬29°87″,位于黄金产茶带最核心的位置。

  歙县历史最为悠久的名茶当属老竹大方。

  据《旧五代史》记载“乾化元年十二月,两浙进大方二万斤”,两浙为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歙州属浙江西道,可知当时大方茶产区不限歙州。

  今之扁叶大方传说是明隆庆年间,大方和尚创制于县南老竹岭,胡名老竹大方。

  大方茶原产于歙县东南部的竹铺、三阳、金川三个乡,是天目山脉的延伸,多崇山峻岭,部分茶园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的高山云雾之中,后来逐步发展到徽杭沿线杞梓里、霞坑等乡镇。

  三阳镇,俗叫三阳坑,位于歙县南部,地处皖浙交界处,坐落于美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脚下。

  三阳镇交通便利,徽杭高速,杭黄高铁穿境而过。

  三阳盛产茶叶、菊花、山核桃、笋干等农特产品,是黄山市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之一,也是我们这次探寻的“老竹大方”的核心原产地。

  老竹大方”的核心原产地:清凉峰

  传统古法制作大方茶 汤色清澈明净 滋味醇厚

  大方茶 传统制作

  清晨,山林寂静,云雾缭绕,歙县三阳镇的茶农们背起篓子,绑上弯刀,带着干粮,走进山林,开始了一天的采茶生活。

  57岁的洪宪文是歙县三阳镇金石村人,祖上几代都是茶农,50多年来,他一直守在大山里采茶制茶卖茶。

  早晨5点多,洪宪文背着篓子从家出发,准备去山里采摘鲜叶。

  他家的茶园在海拔1200多米高的山坡上,要抵达目的地,需要沿着环山小路往山上行驶近6公里的路程。

  驱车行驶到半山腰上的上坦村,便没有道路可供驾车,洪宪文改为步行。

  此时已是早上6点左右,附近的茶农们也开始踏上采茶的山路。

  早上7点多,约1200米的山上云雾缭绕,52岁的王玉根在走了近45分钟的山路后,抵达自己的茶园。

  这里的茶树鲜叶表面光润,叶底嫩匀柔软,芽尖属于上品。

  大方茶鲜叶一般在谷雨前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

  王玉根说,茶树上不是所有鲜叶可以采摘,每一棵茶树发芽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要每天过来寻觅,如果鲜叶不及时采摘,便会很快变成粗叶,鲜叶质量就会大大降低,也卖不了好价钱。

  由于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高山林立,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茶叶生长。

  洪宪文说,生长在海拔较高的茶树属于野茶,不需要施肥,只需要除草,生长全靠天气,雾气就是最好的天然有机肥。

  洪宪文将采摘回来的鲜叶摊在竹盘上,用电风扇吹干。

  大方茶在炒制前,为了保证鲜叶的质量,洪宪文会召集家人一起清理叶子里的杂质。

  洪宪文说,摘下来的新鲜芽尖必须抓紧炒制,一般当天采摘,当天就要炒制,一过夜,茶叶炒出来就变了味道。

  洪宪文提前两天联系了一位村里的炒茶师傅,将筛选过的优质鲜叶送来炒制。

  在金石村,每家每户都有一口专门用于炒茶的斗锅。

  今年65岁的洪来火是村里最有名的手工制茶师傅,他家的这口锅是爷爷辈传下来的,至今从未封锅。

  洪师傅说,现在村子里很多人家为了提高效率都用机器做茶了,保留手工炒茶的人家越来越少,但由于加工设备的改变和做法的不同,机器制作的大方茶始终不能体现传统大方茶栗香持久和滋味醇厚的品质特征。

  人工炒制大方茶先后要经过“杀青”、“揉捻”、“做坯”、“拷扁”、“辉锅”五道工序。

  炒制过程中,炒茶师的手法尤为重要,尤其是做坯时,手掌要按住锅底茶叶紧贴锅壁用力向上搭起,再把茶叶在锅壁加压搭转,使茶叶成扁形。

  这样的动作要循环持续20多分钟,而整个制作过程,需要一个多小时。

  经过多道工序炒制而成的大方茶出锅。

  只见新鲜出锅的大方茶扁平匀整,挺直光滑,芽藏不露,翠绿微黄。

  因大方茶叶柔嫩,所以水温控制在85℃~90℃为宜。

  冲泡后的大方茶汤色清澈,香气高长,有熟板栗香,味浓而爽口。

  歙县大方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振兴徽茶 砥砺前行

  2017年1月,“大方茶”经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大方茶是徽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保护和传承徽茶文化任重而道远,砥砺前行,我们一直在路上!

标签: #三阳 #歙县 #茶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