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茶香与三国疑云

粤湘源 11 0



  当我们要探寻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时,一幅幅至美的画卷便会展现在眼前,让人觉得品饮的不只是一杯茶,而是整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有人觉得日本的茶道太精致太了不起,这是典型的对于文化的不自信。

青铜茶香与三国疑云

  《普洱茶赋》对中国茶文化和普洱茶文化有一个恭迎的评价:发国饮之真源,分茶学之众流。因为我们可以很自信的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源生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青铜,是中华文明崛起的光辉代表。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第一次记载云南茶叶的历史。公元前1046年(距今已有3066年)武王伐纣,周代兴起,西南各少数民族都向周武王进献贡品,其中就有茶。

  那时候茶被称为“茶子”,因为古代语坠都会有一个“子”字。中国原生的水果多为一个字,如桃子、李子。而两个字的水果则多从外地传入,如葡萄。有些学者认为《华阳国志》的记载不严谨,茶并没有那么长的历史,对此,另一篇著作可以推翻此说法。西汉名士王褒在其著作《僮约》中记载了一个奴仆一年要做的事情,其中就包括武阳卖茶。由此可以看出,早在西汉时期,茶叶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商业种植和贸易。而至少在商代,云南就开始有茶的出现。除了历史典籍作为书面证据外,还有实在的物质证据——茶树活化石。

  临沧有一棵古茶树,树大根深,要四个人左右才抱得过来。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茶树。经过众多国内外专家的考证,推知该茶树的树龄在3200年到3600年之间(比武王伐纣还早了100多年)并且是一株栽培型茶树。这足以说明30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茶树。此外,还有其他茶树可以作为我们了解茶的历史与起源的依据:景谷中华木兰化石、临沧张泰中华木兰树、勐海县巴达乡野生大茶树、普洱市澜沧县邦崴过渡型大茶树、南糯山栽培型大茶树(已经枯死)。

  以上种种证据形成了生物垂直发展的证据链,与《华阳国志》记载的‘武王伐纣时期茶叶被作为贡品’相结合,证明了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衍生地。清朝流传着一首打油诗:昔随武侯出蜀巴,伤心流落在天涯,如今不问干戈事,攸乐山中只种茶。讲的是一些跟随诸葛亮行军打仗的战士,在西双版纳与大部队失散,于是留在攸乐山中种茶。

  如今也很多少数民族都将诸葛亮视为茶祖,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也因此与诸葛亮有着深厚的渊源。传说,诸葛亮把铜锣丢在攸乐,把铁砖埋在蛮砖,把木邦留在倚邦,革登那里有他骑马的马登,他身跨的沙袋叫曼撒。这种现象在人类学和民族学当中叫英雄崇拜,对于那些少数民族来说,诸葛亮代表着更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

  但是关于诸葛亮有没有到过西双版纳却存在很多争议。通过分析《出师表》可知,诸葛亮五月开始南征,九月就返回白帝城,在云南期间并没有时间去西双版纳一带,更没有可能引导当地人民种植茶树。战火连天、军事动荡的三国时代,蜀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不强大,当务之急是粮食生产,而非到云南种茶。因此,孔明兴茶一说,并没有特别可靠的历史依据。(关于普洱茶历史更多更详细的探讨收录在《普洱茶文化之旅·西双版纳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标签: #茶树 #云南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