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走访马头岩的小山场时,发现一片很有意思的水仙。
树形很奇怪,和其它地方看到的有所不同。
目测过去,树高起码在三、四米以上。
保守估计,这片树龄肯定超过高丛。
说不准,甚至已经“近老丛”。
但奇怪的是,这片水仙的枝干,却是细细长长的。
平视过去,几乎看不到树冠。
唯有抬头望去,才能看出头顶的绿荫。
这是怎么回事?
再给大家补充一个细节。
此处并非迎风口,地形相对开阔,没有所谓穿堂风效应影响。
按道理,这片水仙在扎根生长多年后,应当舒展开来才对。
怎么如今看来,却有几分束手束脚的感觉?
见状,赶紧拉住的那位马头老友。
请这位马头岩的“活地图”,好好讲一讲。
《2》
那位80后的马头老友表示,具体树龄他也说不准。
反正他们还没从景区迁出来前,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这片水仙就已经存在了。
按长辈的说法,这片应当是60-70年代左右种的。
因为,那是特殊期,连茶树种植都很有特点——密!
当时不是追求高亩产么?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胆。
为了追求亩产,所以那段时间在种茶时,会种得密一些。
反正在当时,茶苗又不用花钱。
更正一下说法,当时茶山、茶地还没分给各家。
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制茶生产,统一由生产队负责。
连买茶苗,也是生产队出钱,用不着个人。
为此,那段特殊时期种下来的茶树,普遍都种得比较密。
当初还是小苗时,看不出影响。
但过了十来年,茶树渐渐长高、长大、主干变粗后,彼此之间就长得很拥挤了。
用专业说法是,生存空间被抢占。
于是乎,这批水仙在种下后,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下,它们的生存重点是和相邻茶树争抢领空。
唯有如此,才能夺得采光权,供应自身光合作用所需。
最终,我们在看到这片水仙时,才会感觉它们的枝干较细。
整体看着,细细高高的,树冠并不是特别枝繁叶茂。
《3》
按照那位茶农的说法。
这片密种的水仙,估计间隔1.5米的位置,就种了3棵茶。
但按照现在的做法,茶苗与茶苗之间,留出一米线更好。
预留适量生长空间,更利于茶树后期舒展。
当然,在幼苗期密种后,后期仍有方法可以弥补。
像种花那样,后期进行分盆。
将多出来的茶树挖出来,再移种他处即可。
这样就能确保茶地里的茶树,疏密有致。
而这片水仙估计在当时没能及时分植,随着树龄加深,根系扎根深远,挖出来移植需要大动干戈,损伤根系,耗费人力。
于是乎,就保留到了今天。
和种植间距疏密有致的茶树相比,密种出来的茶,口感饱满程度或多或少会有一定差距。
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买茶不能迷信单一元素。
买岩茶,不是山场正就一定品质好,还得看工艺。
同理,买老丛水仙,不是树龄老就一定风味出色,还得看茶园管理方式。
当然,具体到一款老丛水仙是怎么做出来的?它又生长在哪片小山场?平时采用了怎样的管理种植方式……
这些源头详尽信息,对广大茶客而言,不得而知。
但也用不着心急,喝茶嘛,好喝才是王道。
起码对老丛水仙而言,汤感醇、丛香显露、茶味厚实、久泡不淡……
符合上述要求,方才具备性价比!
《4》
走过那片颇具时代特色的水仙茶树后,转念想到一个问题。
在很多茶客眼里,马头岩这三个字,时常与肉桂相连。
久而久之,无形当中,让广大新手茶客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马头岩里种的茶树,统统都是肉桂!”
其实这是错的。
和水仙相比,肉桂才爆红了多少年?
从当年天价茶叶蛋新闻横空出世(2008年前后),带火了牛栏坑肉桂算下来也不过十来年。
哪怕再早一些,从80年代陆续推广种植肉桂算起,也不过三、四十年。
但水仙在武夷山的发家历史可不同。
虽说水仙的原产地不是武夷山,但它在清朝时期就已经被广泛引进种植,成名已久。
据不少老一辈的茶客回忆,很早以前,水仙茶一度是乌龙茶的主角。
当时买茶,花名不像今天那么丰富,包装也不像现在那么复杂繁琐。
但闽北水仙茶、水仙乌龙等,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颇有名气。
在那时,知水仙者众,知肉桂者少之又少。
论资历,肉桂可没法和水仙相比!
考虑到水仙的品种天性,小乔木茶,树龄越老,主干越粗。
达到高丛、老丛树龄要求后,丛香突出,汤感醇厚,颇受老茶客喜欢。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
得到一批高丛、老丛茶树,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得靠漫长积累。
即便在“马肉”成名多年后,茶农们也未必舍得换掉自家茶地里的水仙,纷纷改种肉桂。
所以,所谓马头岩只有肉桂,没有其它茶树品种的想法,大多是新手误解。
一旦知晓了武夷岩茶的品种发展史,答案便不言而喻。
《5》
除了水仙、肉桂外,马头岩还有不少品种茶。
比如,奇种。
依靠茶籽有性繁殖的奇种,遍布各大山场。
茶农先民最早在做茶时,没有特意栽培良种。
采茶做茶,以奇种为主。
或者说,早前的无性扦插繁殖手段,没有今天那么普遍。
为此,各家祖辈传下来的老茶地里,多多少少带有几片奇种地的情况,一点也不稀奇。
比如,安溪种。
早二十多年前,安溪铁观音究竟有多火,想必老茶客们都还有记忆。
在铁观音大火的那些年,武夷山当地也有不少茶农,引进安溪茶种(包括黄旦、毛蟹等)。
上次去马头岩,就看到过一片老树毛蟹。
叶片细窄偏圆,长得颇有特点。
再比如,新品种。
茶科所新培育出来的黄观音、金牡丹、瑞香等。
这些新品种茶,大多茶香高扬馥郁。
喜欢喝香的茶客,一喝就能爱上。
并且,正岩小品种,茶香高扬且不失格调,汤感还很厚实,颇有卖点。
只可惜,在肉桂大火的这些年,茶农们但凡动了改种的念头,常会拿这些品种茶开刀。
毕竟它们的根基不如水仙、梅占等老品种稳。
以至于,现如今保留在正岩的品种茶,越来越少。
物以稀为贵的情形下,出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局面,倒也不稀奇。
《6》
近些年,马头岩肉桂很火。
论名气,估计“马肉”仅次于“牛肉”(牛栏坑肉桂)。
甚者,对不知内情的新手来说,会将“牛肉”、“马肉”并列。
毕竟在民间,牛与马常常相连,地位不相上下。
之前在某个直播间,就看到这样的情况。
一罐250克半斤装的牛栏坑肉桂,要价百元出头。
而同规格、同包装、同厂商出品的马头岩肉桂,定价也是百元出头。
虽说,按这样的超低优惠价,不论牛马,都不可能买到正岩的。
但商家这定价策略,未免显得太外行。
在岩茶圈子里,马头岩的地盘比牛栏坑大得多,马肉的产量也远高于“牛肉”。
论江湖地位,借用武夷山胡歌的傲娇金句——世界上只有两种肉桂,一种是牛肉,一种是其他肉桂。
为此,将马头岩肉桂和牛栏坑肉桂的价格定在同一起跑线,一看就太假。
属于做戏没有做全套。
除了骗过新手小白外,稍有喝岩茶经历的茶客,一眼就能看出猫腻!
马头岩、天心岩、青狮岩、鹰嘴岩,马头岩肉桂是不是最好的岩上茶
拼配的马头岩肉桂,还配叫马肉吗?请叫它“马头岩大红袍”
什么?马头岩也有水仙?
名气不如马头岩,却能跻身三坑两涧,悟源涧凭什么胜过马头岩?
武夷岩茶中,是不是所有的马头岩肉桂,都是好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