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如果是柴烧窑变的话,肯定是窑变比柴烧紫陶要好。
开宗明义,柴烧就是以木柴枝作为燃料,烧制出来的紫砂器就可以叫做柴烧紫陶。柴烧包含窑变,但并不完全是窑变。柴烧有柴烧的味道,窑变有窑变的魅力。
窑变这个词其实用在瓷器上更多一些,按徐秀棠大师在中国紫砂一书中的定义,窑变是指:紫砂壶的发色在窑火的变化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解读为,紫砂壶通过柴烧,壶体上出现两种以上的色泽变化,这样的壶才能算作是窑变。
所以说窑变一定要柴烧,但柴烧不一定会是窑变。
张世奇紫砂壶的特点:张世奇紫砂壶用泥的基本原则一是原矿;二是老泥。 原矿,意味着天然矿石制成泥料,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及染色剂。 老泥,“老”意味着陈腐时间长,至少需要数年,才用于制壶。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陈腐,才具有更好的可塑性,更强的透气性,更多的养壶乐趣(一天一色,包浆快)。
全手工精品:全手工是张世奇紫砂壶的精髓所在。
全手工壶每一个部分全凭匠人纯手工拍打、塑形、精修、刻绘、烧制等等,往往一个匠人12-25天才能做出一把。 全手工制壶过程中的手工拍打使得壶坯泥料异常紧密,经过烧制后就会膨发,从而让壶看起来更为饱满、有张力,气势油然而生,卓尔不群,更加的有美感,把壶,玩壶的乐趣也就是在其中
壶的做工:制壶最大的难点在于各部分比例的均衡把控,即壶纽、壶嘴、壶把、壶身,每个地方的比例要恰到好处。
身筒扁似鼓,壶的肩部、腰部,都要呈现向上挺拔的力度。整体收展有度,一气呵成。
紫砂的窑变烧制技法使紫砂温润的肌理在火的艺术中充分的体现,给做工精湛的紫砂工艺增添了无穷的魄力,就像中国画中的润色一般,更具自然天成。
人们在不改变材质及其质地,使其砂料纯正,颜色天然,个性独特,色彩自然丰富,以及不可复制等特点。
炉钧釉也叫上满釉、画彩釉,为紫砂壶不常用装饰技法之一。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开创的低温窑变花釉品种之一,盛行于雍正、乾隆、嘉庆朝,它的出现为紫砂壶增加了创新之感,华美的炉钧釉加上紫砂壶的精到,使炉钧釉紫砂器风靡一时。在烧制好的成品壶上施釉,入窑二次烧制,则为宜兴炉钧釉。
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清代洪亮吉诗云:“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炉钧釉色泽层次丰富,纹路自流,绚丽多姿。现有一把清代炉钧釉四方壶,釉面似山岚云气,交织于身,釉色泛红,如高粱穗色,极其罕见。
适合泡黄茶、白茶等发酵度不太高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