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饮茶文化宋代和明清的不同点

粤湘源 13 0



  区别

简述中国饮茶文化宋代和明清的不同点

  1)宋代,饮茶习惯逐渐由煎煮改为“点注”,团茶研碎经“点注”后,茶汤色泽已近的“白色”。宋代蔡襄特别推崇“绀黑”的建安兔毫盏。

  2)明代,人们已由宋代的团茶改饮散茶。明代初期,饮用的芽茶、茶汤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这样对茶盏的要求当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时尚“白色”。明代张源的《茶录》中也写道:“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壶和紫砂茶具的兴起,使茶汤与茶具色泽不再有直接的对比与衬托关系。人们饮茶注意力转移到茶汤的韵味上来了,主要侧重在“香”和“味”,追求壶的“雅趣”。强调茶具选配得体,才能尝到直正的茶香味。

  3)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一般来说,重香气的茶叶要选择硬度较大的壶,如瓷壶、玻璃壶。绿茶类、轻发酵的包种茶类比较重香气;品饮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龙井等细嫩名茶,则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重滋味的茶要选择硬度较低的壶,如陶壶、紫砂壶。乌龙茶类是比较重滋味的茶叶,如铁观音、岩茶、单枞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 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标签: #饮茶 #茶汤 #茶叶 #茶具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