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千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发现了茶,并发现了茶具有疗疾的作用。此后,人们把茶当成菜食充饥,当成祭品供奉祖宗,当成贡品进奉朝廷,当成药品疗疾,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日常饮料。
茶的发现与茶的最初利用:
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的许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古歌中都涉及茶。
湘西《苗族古歌)》中有关苗人创世纪的回忆提到了茶园。云南德昂族的民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认为茶树是万物之母,是人类的始祖。
这些资料和民间传说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茶。
陆羽依据各种古代文献的记载,认为饮茶起源于神农时代,(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后世论茶,亦多将神农氏列为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
实际上,茶和其他作物一样,它从发现到利用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神农时代,也是农耕文明的起源时期,由耕作而获得的食物有限采集野果、野菜和某些树木的幼嫩枝叶与稻、粟等谷物一同煮食,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其中很可能就包含有茶树的嫩叶。
人们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茶叶的解渴、提神和疗疾等功用,然后单独将茶树叶片煮成菜羹食用,继而发展为药用和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