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我国跨世纪的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106km2,多年平均流量4510×108m3,多年平均输沙量5.3×108t。三峡工程大坝坝顶高程185m,初期运行水位156m,最终正常蓄水位175m。主要建筑物由拦江大坝、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三峡工程枢纽建筑物分三期施工。包括施工准备期在内,总工期为17年。自1993年起算,1997年大江截流,2003年第一批机组发电,2009年枢纽工程完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1996;蔡述明、马毅杰等,1997)。
水库全长约600km,水面平均宽度约1100m,平均水深70m,坝前最大水深170m左右,断面窄深、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三峡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4510×108m3,水库总库容393×108m3,其中调节库容165×108m3,约占坝址年径流量的3.7%,库水交换十分频繁,系一径流调节能力不大的季节性调节水库。
三峡大坝坝顶高程185m,正常蓄水位175m,防洪限制水位145m,枯季消落低水位155m。水库调度运行方式为:每年5月末至6月初,坝前水位降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m,汛期6~9月,水库一般维持此低水位运行。水库下泄流量与天然情况下相同。遇大洪水时根据下游情况,水库拦洪蓄水,库水位抬高,洪峰过后,仍降到145m运行。汛末10月,水库充水,下泄流量有所减少,水位逐步升高到175m,只有出现枯水年份,这一蓄水过程才延续到11月。12月到次年4月,水库尽量维持在高水位。1~4月,当入库流量低于电站保证电力对流量的要求时,动用调节库容,此时出库流量大于入库流量,库水位逐渐降低,但4月末以前水位最低高程不低于155m,以保证发电水头和上游航道必要的航深。因此在中水年和丰水年,枯水季节下泄量,比天然情况明显增加。水库水位年内变化过程见图2.1.2所示。
图2.1.2 水库水位年内变化过程图
按照上述水库调度运行方式,三峡水库修建前后坝下宜昌站与大通站各月径流量变化情况见表2.1.1(蔡述明等,1997)。根据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和水库水位年内变化过程,将水库调度运行简化为三个阶段,1~5月(春季或枯季)为第一阶段,库水位下降,5月末降到最低水位145m,下泄流量增加;6~9月(夏季或汛期)为第二阶段,维持低水位运行,水库下泄流量与天然状况下相同;10~12月(秋冬季)为第三阶段,水位升高,10月水位升高至175m,下泄流量减少。从大通站资料可见,建库后1~5月份大通站平均下泄流量将增加1154m3/s,最大增加量达3760m3/s(5月份),这无疑会使下游江段江水位抬升,枯季长江水位的升高,将使河口地区内河水位及地下水位上升,从而给滨海盐土的脱盐带来不利的影响;而10~12月份大通站平均下泄流量将减少2313.3m3/s,最大减少量达5520m3/s(10月份),长江流量的减少将使下游江段江水位下降,从而使河口地区内河水位及地下水位相应的下降,这对河口地区排水排盐又是有利的。
表2.1.1 三峡水库修建前后径流年内变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