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梅纹始创于我国古代清朝时期的康熙年间,其主要工艺手法还是以青花留白的绘画方式,以青花料画为地子,在留白之处勾勒出冰梅纹的形状。
这种冰梅的画法从我国古代清朝的康熙一直到晚清、民国一直都有在传承创作,属于一种我国传统瓷器的青花纹饰。常用以装饰罐,也作瓶、盘的装饰。晚清及民国瓷上多有摹绘。冰梅罐供新年贮芳茶之用,亦称茶叶罐。
不知道你的茶叶罐是乾隆本朝,还是嘉道仿,还是光绪仿,还是民国仿,甚至是现代仿。要知道这其中价格相差几十倍,民国一件品相好的粉彩茶叶罐,也就是几百元到上千元的价格。还要看你的茶叶罐工艺和艺术上是否有收藏价值
一是锡矿藏丰富,二是锡工艺发达,三是有历史传统,所以潮汕地区用锡盘很普遍。
潮汕地区锡矿藏丰富,早在战国时代,潮汕地区的人群已经开采并利用了锡矿。宋到清代之间,潮汕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铅锡矿开采。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潮汕地区较早的锡器实物,是近年韩江出水的锡质提梁壶、玉壶春瓶等形制简约端庄的明代锡器。
据乾隆年间纂修的《潮州府志》记载,本地出产的优质锡原料“必以潮阳匠人雕镂镕范乃佳。今取谚语而易之曰:姑苏样,潮阳匠,揭阳之锡居其上。”又载开采自当时属于揭阳汤坑一带的锡原料,“比洋锡尤胜,色白如银,击之其声如编磬”。1860年开埠后的汕头,常年通过香港从马六甲等地输入的锡锭,成为了本地锡器业、锡薄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在清代后期,潮汕锡器作为中国的名优产品,甚至还外传至域外。在日本,传世的老茶具中,就有底款为“潮阳永顺店住汕头”的锡制茶托。
在清末民国年间的潮汕地区各城镇的诸多锡匠、锡器作坊中,有三个地方的锡匠家族发展成为著名的潮汕制锡家族。一是潮阳县棉城的颜氏家族,善制锡器,人称“拍锡颜”。颜氏除在潮阳开设锡器作坊外,也在汕头埠上分设多家锡器店。另一家是大埔的杨氏制锡艺人,杨家艺人大多在潮安城谋生,汕头开埠后,他们南下汕头,有些还从汕头埠过番,到东南亚创业。还有一家是来自潮阳峡山的萧氏家族,同样也精于制锡。
在过去,汕头、潮阳颜记锡器工艺比其他两家的锡艺稍知名些。颜记锡艺讲究熟练精致的手艺,学徒习艺都要给打锡师傅磨无锋口的抛光刀,有“三年学一支刀”之说,锻炼扎实的基本功。颜氏出产的锡器每一件都经过严格用料,再经熔化、铸片、造型、剪料、刮光、焊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工序,每道工序都由艺人手工制作,工艺成本很高。正因如此,锡器平和柔滑的特性,高贵典雅的造型,历久长新的光泽,历来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一件制作精美的锡器不仅仅是图纹色彩完美,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无论是潮阳颜家、萧家还是大埔杨氏,出产的锡器都十分强调独特设计和实用,产品繁多,而目前传世能见到的主要是酒具(酒壶、酒杯、温酒具等)、茶具(茶壶、茶杯、茶叶罐等)、祭具(烛台、香炉、香台等)、文具(墨盒、笔筒、笔洗等)、花瓶以及其他装饰品。
【嫁妆瓶】清中晚期到民国期间中国汉族传统婚姻女方陪送的瓷器花瓶。 嫁妆瓶被俗称为“掸瓶”、“胆瓶”。按大小分可分为300件、200件及150件等几种形式。按色彩分可分为青花、青花加彩、粉彩等几种形式。 与之相关的嫁妆为:一对嫁妆瓶、一面台镜、一对帽筒、一个座钟、一对木箱。最常见的摆法为:一对嫁妆瓶中间放一面镜子;一对帽筒中间放一个座钟。均被摆放在木箱上。象征平静的生活。 有些富裕家庭也有的陪送茶叶罐、将军罐等等。
你好,你的 这个是清代末期到民国时期的,用的硬彩,品相还是不错 ,是值得收藏的。
这是民窑的茶叶罐。清中期的,价格不会很高,2000元到4000元之间。
很漂亮的一对,建议好好收藏。祝贺你!
看底是注浆的,但东西看开门。
冰梅纹的全称为冰裂梅花纹,主要是以青花料浓淡晕染,其次以仿宋代官窑瓷器中的冰裂片纹为地,使得所烧制出的瓷器在色泽上鲜亮青翠、高雅清新,最后再在底秞上勾画白色梅花,使其蓝白相映,层次分明。
子洋坛,也叫小洋坛,这个名字的起源是清末宜兴一带做的紫砂器或者紫砂胎瓷釉的一些容器的底款,专为出口日本、南洋等地。但后来,无论是否外销,在当地“子洋坛”成为了这种器型罐子的一个概称,一直到民国,很多这种罐子都做上了子洋坛字样。不知你这个有没有盖子,如果有,是不是牛鼻孔的盖子。另,底款的二四两个字是阿拉伯数字还是中文。
类似的东西在民国时期在民间流转着很多,多用作摆饰、茶叶罐、泡药酒、甚至装杂物、淹咸菜。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 。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纹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清咸丰 斗彩描金缠枝花纹碗:高5.8cm,口径10.5cm,足径4.8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碗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斗彩描金装饰。近口沿处绘变形回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头纹,圈足外墙画青花双弦线。外底署矾红彩楷书体“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此碗在施彩技法方面独具特色,即外壁六朵花均循青花轮廓线再勾描金彩,金彩的使用协调了各种彩料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使画面显得柔和悦目。
清咸丰 粉彩八仙人物图双蝠耳瓶:圆口短颈,丰肩,肩饰双蝙蝠衔环耳,腹下渐收,圈足,器形新颖别致。瓶内及底部施松石绿釉,口沿施金彩一周,颈部及肩部以胭脂紫釉为地,上绘粉彩缠枝花卉纹,间以绿彩连珠纹相隔,与腹部纹饰以变形回纹相隔,肩部以墨彩描金饰蝙蝠耳,腹部主题纹饰一面为福禄寿三星图,福星手持如意,面露微笑在侍女的陪伴下悠然自得,禄星手持书卷,寿星一手扶杖,一手捧寿桃,三星笑逐颜开,一小童双手持灵芝尽情玩耍。另一面绘八仙各自手持法器,齐聚一堂,空中仙鹤飞翔。整体寓意吉祥,色彩柔和典雅。底部松石绿地上书红彩“大清咸丰年制”楷书款。咸丰一朝在位短暂,所烧官窑器更为稀少,粉彩瓷的烧造工艺,色彩运用虽已不及雍、干粉彩,但此件粉彩瓶绘工精湛,保存完好,尤显弥足珍贵。
清咸丰 仿官釉八卦瓶:咸丰朝为清代官窑瓷器史上,生产数量和品种最为稀少的时期。据《清文件》记载,咸丰帝即位后削减官窑瓷器生产数量和品种,前期仅生产了五千余件瓷器,其中品种最多的才有二百余件,最少的更仅有十二件,故咸丰官窑器物历来即被视为珍品。琮式瓶,清代又称“四方八卦瓶”,是从宋代起,仿照商、周玉琮加以变化而烧成的一种特殊器型。拍品器身通施仿官釉,釉质肥厚,开片自然交错,形如冰裂。器底书青花“大清咸丰年制”楷书款,款字清秀工整。
咸丰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瓶撇口,长颈,垂腹,圈足。主题纹饰以青花绘芭蕉洞石、翠竹栏杆,辅以蕉叶、忍冬、变形如意云头、变形莲瓣、朵花纹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咸丰年制” 双行六字款。此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颈变粗短,腹部加大,是清代晚期玉壶春瓶的标准式样。绘竹石芭蕉园景图的玉壶春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官窑,清代自康熙朝始成为传统品种,沿袭至宣统。咸丰官窑瓷器存世较少,此瓶造型优美,青花淡雅,纹饰疏朗秀丽,工艺不逊于前朝。
绿地粉彩开光花鸟纹方瓶:高29cm,口边长9cm,足边长8.8cm,瓶呈四方形,撇口,折肩,腹部渐收,方足。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淡绿地粉彩缠枝花卉纹,瓶颈与瓶腹均四面开光,颈部圆形开光内绘四季花卉纹,腹部长方形开光内绘花卉鸟兽等吉祥寓意纹样。外底松石绿釉地上署矾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这样的方瓶成对制作,应当为宫廷中的陈设用瓷。
青花八宝纹花盆:高17cm,口径22.3cm,足径13.3cm,盆口菱花状,微撇,短颈,圆腹,底有4个如意形足。颈、腹分绘八宝纹,八宝间均绘折枝莲花数朵,足外壁绘卷枝及朵花纹。足内白釉无款识。此器是晚清花盆的标准式样,胎体厚重,造型饱满古朴,青花艳丽泛紫色,纹饰排列井然有序,是咸丰朝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厚德堂藏品鉴赏:清咸丰款锦地开光粉彩仙女图长颈瓶,高48cm。
信阳毛尖用较厚的塑料袋整体包装或分袋分装最好,包装好后存放在冰箱的冷冻箱里,使用时取出一小袋或一部分放进茶叶盒里以利于正常喝。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其主要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由汉族茶农创制。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